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今日聚焦 > 正文
《今日聚焦》——孙万仓:让冬油菜种植一路向北

+1

-1

收藏

评论0


一株抗寒小油菜,40年一路向北,跨越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捧不灭的热情,40年躬耕田野,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

他是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陇人骄子、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甘肃省科技功臣,有人却叫他“孙油菜”,是因为他躬耕田野40年,只做了一件事——让油菜在极端低温条件下安全越冬。可就是这件事,让我国冬油菜种植区由北纬35°左右的天水周边地区北移至北纬48°左右的新疆阿勒泰等地,为我国北方油菜产业发展和粮油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孙万仓。

前几天的一场降雪,让会宁的气温骤降。这波断崖式的寒潮降温,是孙万仓未预料到的,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会宁山区,他推广试种的一批新油菜品种能否应对这突变的天气?一大早,孙万仓从兰州出发,他得以最快速度赶往200公里外的油菜地里。

眼前这一层层被积雪覆盖的梯田里,生长着孙万仓这些年来推广试种的油菜新品种。如果在这种极端低温天气下,油菜生长遇到问题,那损失的就不仅仅是他多年来的心血,更是群众的切身利益。

经过一番详细地查看,孙万仓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虽然覆盖的雪足足有5厘米厚,但翠绿的油菜叶丝毫没有受冻的迹象,积雪下依然生长旺盛。

我国油菜生产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大产区。春播油菜,要面临病虫害、难保苗、产量低、土地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相比之下,冬油菜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甘肃生态环境脆弱,降雨量少,尤其是冬春两季,土地裸露,附着物少,受季风影响,造成沙尘天气的同时,还导致大量土质营养物质流失。在春季返青之前的三个多月里,冬油菜可以很好地保护地表,减少土壤风蚀和水分蒸发,生态效益潜力不可估量。

然而,历史上冬油菜的种植却有着一条难以跨越的红线,那就是以天水为分界的北纬35°线。这条线以北地区,气候严寒、干旱,冬油菜难以过冬。

到底怎样才能提高冬油菜越冬率,让冬油菜跨越北纬35°?带着这个问题,孙万仓冒着严寒,踏遍了天水、白银、武威、张掖、酒泉……仅在2005年到2007年这三年间,他的冬油菜苗就遍布了我省多地的19个试验点。

这位农民一样的教授,下乡时时时刻刻都背着一个黑色的挎包,挎包里的秘密,知道的人并不多。

孙万仓这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和他自带的一股子泥土味,都缘于他打小形成的一种农民情结。

出生于贫困山区和困难年代,孙万仓深知粮油对一个人、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可以说,从事农业科研,是他儿时的梦。可选择了这条路,就选择了一条永远和泥土打交道的路。他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晚上在办公室一待就是一个通宵。寒来暑往,孙万仓的油菜也一步步伴随着他的脚步不断延伸、扩大。

从1988年到2005年,孙万仓主持先后育成了“陇油1号”到“陇油5号”5个春油菜优质品种,含油量、产量、油的品质等不断突破,从此,我省油菜产量大幅提高,成为我省第一大油料作物。

解决了产量问题后,孙万仓全身心投入到冬油菜越冬的研究上。他先后把试验田开拓到了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又拓展到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北方广阔的大地上。2008年,“陇油6号”捱过了2009年和2010年的冻灾、倒春寒灾害天气。随后相继育成的“陇油”系列,不仅彻底解决了我国北方旱寒区不能种植冬油菜的历史,还让冬油菜品种的适应性和丰产性一代比一代强。

躬耕田野40年。40年间,山风吹白了他的双鬓,岁月刻上了他的额头。如今已是花甲之年,可那一捧不灭的热情,让他的雄心壮志还在。

这块试验田,被分割成一块块规则的区域,生长着很多大小不一稀奇古怪的绿色植物,它们来自于世界各地,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可以抗寒。别看这很不起眼的一点绿色,但只要试验成功,对国家、对人类的生态贡献将不可限量。

在获得甘肃省科技功臣奖时,孙万仓说:“农业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只有围绕解决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坚克难,才能有所作为、不负年华。”孙万仓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40年的不懈努力,他不停歇的脚步走遍甘肃大地,也留在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方,最终让一株抗寒冬油菜,打破了植物原有的自然生长界限,一路向北,增产增量,为国家的粮油安全和生态建设增添了重要的一笔,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编辑:贾 若

责编:黄昕鹏

主编:李亚军

声明:本文版权归甘肃广电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688154!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