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今日聚焦 > 正文
《今日聚焦》——陇上春来年味浓:不负人间风味 入口皆是团圆

+1

-1

收藏

评论0


说到年味儿,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煎炒烹炸时的迷人声响,还是食物散发的撩人浓香?是忙碌一年后的难得清闲,还是对家的渴望和依赖?中国人的年味,是归属,是团圆,也是各家各户灶台里的烟火味道。今天我们新春走基层的记者来到定西市通渭县,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传统年菜里的传统年味,碗碟中装满着故乡的召唤和家的温情。


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是累积味道、凝注亲情的仪式。而当传统的农村婚礼与春节相逢,这场喜宴的仪式感便也到达顶峰。“十三花”筵席,是通渭民间招待宾客最为传统且档次最高的筵席。大儿子的婚礼上,孙子庭决定用“十三花”宴请父老乡亲。

这样繁杂且讲究极多的筵席,光是食材的储备和加工,就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厨房里,十几个人经过三五天的精心准备,终于一切妥当,静待开席的关键时刻。辛苦的筹备过程,恰恰是家人和来帮忙的邻里乡亲给予这对新人最真挚的祝福。

钟建杰是马营镇有名的大厨,对于这场喜宴,已经有十六年掌勺经验的他成竹在胸。灶台这方天地,他是大家的主心骨,大到十几个帮厨,小到一葱一蒜一盆一碗,都归他统管,由他调度。

在我们的饮食传统里,无肉不成席。特别是农村的宴席,荤菜越多,人们越会觉得这个席面扎实排场。因此,“十三花”还有一个直白的名字——“鸡肘席”,顾名思义,肘子和清蒸鸡是它的灵魂,其中,当属扣肘子的工序最为繁琐。


婚礼在宾客们的祝福中开始。“十三花”也按着规矩依次上桌。地道的“十三花”讲究颇多,单是上菜流程,就自成一派。过去,每上一道菜前都要吹唢呐奏乐,如今,这项仪式已被渐渐淡化。但上菜顺序却要严格遵守,菜肴必须一汤一干穿插上桌,每道菜都有专属的位置,这是礼数。

吃过水菜碟子,正席正式开始。

八道主菜后是四道座菜,再加醪糟汤,粉汤,至此,“十三花”筵席菜品上齐。

传统“十三花”,烹调基本以蒸为主,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本身的鲜味和营养成份,这样清淡适宜的风味是厨师们追求的品质和代代相传的精髓。历经传承演变,今天的“十三花”宴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元素,有了更为丰富的做法和吃法。但坚持不变的,是就地取材。陇中地区四季分明,自然生长的时令蔬菜,磨坊里自制的胡麻油,养在山间的家禽家畜,地道的农家面和手工粉,这些原始的食物从千年前走来,以独有的香气挑动食客的味蕾,成为抚慰人心经久不息的力量。生活水平的变化,直观的反映在餐桌上。这一桌桌丰盛的菜肴,便是通渭人如今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与喜宴不同,家宴少了繁杂和讲究,却多了温馨和记忆深处的味道。一大早,巩胜春家,一场年节中必不可少的家宴开始准备起来。古朴讲究的院落由家人亲手雕刻打造,承载着一家人热爱生活的满满心意。

年菜里,饺子从不缺席。在通渭,这种包法的饺子也叫做麻食,形状像一个个元宝,寓意来年招财进宝。中国人性情含蓄,习惯以食物转达心意。家宴的菜无需复杂,但都被赋予了美好寓意。

厨房的这些巧手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味道,最受家人欢迎。蒸腾的热气里萦绕着熟悉的味道,从灶台飘进心窝,从旧岁飘向新年。

口腹畅快的时刻,也能获得心灵的满足。今晚,家人的心意摆满一桌,丰盛的食材,再加几分用心,做成可口餐饭。一饭一汤间,仿佛卸下一年的疲惫,化解心中的块垒,与过去和解,获取力量,再度启程……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编辑:姬 炘

责编:黄昕鹏

主编:李亚军

声明:本文版权归甘肃广电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688154!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