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今日聚焦 > 正文
《今日聚焦》陇上春来年味浓——味道老 年味浓

+1

-1

收藏

评论0


过年让人期待又让人心潮澎湃,多少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过年的欢乐。在酒泉人春节的餐桌上,八大碗、油果子、锅盔等家乡美食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那味道留在唇齿之间,是老百姓其乐融融、平安生活的“老味道”,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年味儿,更是大伙抹不去的家乡的味道。

这位正忙着做菜的大厨是酒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州碗席第三代传承人丁尚勇,是本地为数不多的仍在做八大碗的厨师。丁师傅做的这一桌八大碗,是为今晚过生日的客人准备的。为了让客人吃到这一口“老菜”,丁师傅提前一天就开始准备碗席需要的食材,炸丸子、蒸焖子、煮肉,完成食材前期的粗加工。

虽然八大碗最终以蒸菜的形式呈现,但食材的加工处理涉及煮、炸、炖等传统烹饪方式,做工复杂且花费时间,想做出一席精彩的八大碗并不容易。

丁尚勇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他便走访乡间名厨,挖掘整理出肃州城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婚丧嫁娶、满月拜寿席面:五碗席、八碗席、十全席的菜谱。”

现如今,逢年过节、阖家团圆时,肃州人的餐桌上仍然少不了肃州碗席中的部分菜品。

经过一小时蒸制,热气腾腾的扣肉荷叶、红烧丸子、酸辣夹沙、扣蒸蛋卷、肃州黄肉、酸辣焖子、荷包豆腐、龙眼瓤米就可以上桌了。

肃州碗席流传百年,延续至今,这些“老菜”,不仅仅让人们品尝到本地特色口味,其中更是蕴含着传统的民俗和饮食文化,它见证了一个个感动、难忘的瞬间,承载着几代肃州人的回忆。

过年亲朋好友来拜年,除了日渐丰盛的美味佳肴之外,还有一样传统美食永不缺席,那就是炸油果和圆锅盔,只要吃上一口,儿时的记忆,立马涌上心头。肃州区果园镇魏家湾的一家手工馍馍作坊,因为采用传统的手法进行制作,受到四乡八邻的喜爱和追捧。

馍馍店里,大家分工合作,揉面、分切、擀面、包馅子、编麻花、做翻花,经过一阵忙碌,沙枣面油饼、麻花、各式花样的油果子就有了最初的形状。

下入油锅后,原本一个个柔软的面团,就成了一朵朵绽放的花朵,油香、面香瞬间扑面而来。沸腾的油锅,翻滚的油果子,裹上金衣的各样面食,预示着我们今后的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油饼、油果、麻花是敦煌市民群众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一些。敦煌市民庞艳萍便着手制作油饼、麻花,起火烧油、醒面揉面、搓团擀饼,这些制作流程一气呵成后,就等着油开锅了。

庞大姐一边说着,一边和婆婆炸麻花、油饼。三两句话的功夫,又开始揉起新面团,拌起准备好的面馅,然后揪成一个个小团,逐个擀成圆形的面饼,就这样变成了金灿灿、黄澄澄、香甜酥脆的油饼。

庞大姐的婆婆告诉记者,小小油饼、油果外表金黄,里面香甜软糯,吃着酥脆,寓示生活团团圆圆、日子红红火火。自己动手做油饼、炸麻花,更能体会到儿时的快乐和年的味道。

在做年馍的时候,庞大姐的小姑子冯玉霞也来了,因为疫情她也经很长时间没有回家来看妈妈了,过年的热闹氛围感染着她。

金黄香甜的油饼、香气四溢的油果,丰盛的饭菜,承载着合家团聚的喜悦,寄托着人们对新春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春节传统习俗的传承。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与家人和朋友团聚,共享美食,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当众多的手工食品被放到流水线上复制,我们仍执着于在各自的屋檐下烟熏火烤、蒸炒烹炸,一年又一年重复同样的故事,源于国人对家庭观念的重视,源于我们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正是春节的年味儿,总会让我们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多一份幸福、温暖和感动!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编辑:岳彦慧

责编:黄昕鹏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版权归甘肃广电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688154!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