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今日聚焦 > 正文
《今日聚焦》—— 寻找土特产变身金饭碗的路径(八)食用菌借网出“深闺”

+1

-1

收藏

评论0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如何让“农”字号产业“旺”起来,让“希望的田野”迸发出更多活力?康县把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加快乡村振兴的“助推剂”,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深挖生态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 通过互联网+、电商+、文旅+等方式让食用菌产业借网出山、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农民增收致富。

四月的康县,群山环绕间的碾坝镇食用菌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拌料、装袋、杀菌、接种……所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今年,这家农业公司日产菌包60000袋,年产量可达1100万袋,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和临近的陕西等地。

趁着好天气,碾坝镇袁坝村村民石青霞和工友们一起,为每一个菌袋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一年的收获付出辛勤的劳作。

日夜交替,时光轮转。在水和阳光的共同作用下,一枚枚小木耳实现了从菌丝到成形的转变,也让大山里的人们收获着希望和美好的生活。

曾经,缺资金、少技术和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一直制约着木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了改变现状,碾坝镇通过盘活14个村的土地资源,扶持以特色种植为主的专业合作社,让村民们以货币、土地等方式入股合作社,村民们实现了出租土地、参与劳动获得相应报酬等多重收益。

2022年,康县碾坝镇安家坝村的蔬菜种植大户张信花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她流转30亩土地开始发展地栽木耳种植。

这几年,碾坝镇紧紧围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地栽木耳作为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做好特色产业文章。2022年全镇发展袋料木耳基地15处,袋料木耳、香菇菌袋累计投放300多万袋,收获成品黑木耳等食用菌共计30多万斤,产值达840多万元。

这段时间,是康县食用菌中心主任杨广孝最忙的时候。在豆坝镇的培训现场,杨广孝正在就青冈木耳种植菌种选择、打穴接种及后期管护等技术要点给大家伙进行培训。

在培训现场,苟贵宝无疑是学得最认真的人之一。栗子坪村山大沟深,当地村民主要种植以苦荞为主的小杂粮。之前虽然有部分农户零星种植青冈木耳,但是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看到当地政府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苟贵宝决定试一试,与大家一起抱团取暖。

2022年,康县投入食用菌产业省级丝路寒旱及县级有效衔接资金共计900余万元,按照袋料每袋补助1元,椴木每架补助100元的标准,共计带动1000多户农户发展食用菌,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

在康县当地的一家农产品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包括食用菌在内的各类农产品琳琅满目,包装也各具特色。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康县的黑木耳朵大肉厚、口感脆嫩、气味清香,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被评为“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好中优系列。

农产品既要“保质量”,更要“拓市场”,当地政府牵头帮助这家农产品公司与国内10多家企业长期建立大宗供销关系。这家公司产品销售主打“线上线下”共销模式,食用菌在其中占的份额也比较大。

精深加工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今年这家公司还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建成后将引进香菇酱等生产线,开发食用菌系列产品,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

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手机变身新农具,流量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互联网催生了电商经济,电商新业态又催生了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康县电商助农直播活动的开展,不仅把大山深处的绿色农产品带出大山,还点燃了新农人的创业梦。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百姓富。目前,康县人工栽培的以黑木耳、香菇、金耳、羊肚菌、猴头等为主的食用菌种类多达30多种,食用菌产业已覆盖南、北、中18个乡镇,有2万多农户8万多人从事食用菌产业开发。2022年,康县食用菌总产量642.9万公斤,产值约2.15亿元。下一步,康县将进一步培育打造产业龙头,大力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土特产”从销量好到效益好转变,由卖“原字号”农产品向卖制成品、“卖品牌”转变,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康县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通过“兴产业、促就业、扶创业”三管齐下,持续做好食用菌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拓宽收益链,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食用菌正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菌、支撑当地财政主力军。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编辑:赵 

责编:许玲芳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版权归甘肃广电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