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碳减污,擦亮生态底色;绿色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
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陇原大地的万千气象。在绿水青山的呵护中,人们的生活更有品质,工业生产效率更高。打通绿色转型的进阶之路,在保护上做“加法”,在治理中做“减法”就是其中的关键。这些年,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绿色转型、污染防治等领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生态环境展现“高颜值”,经济发展增添“高素质”。
清晨,在鸟语花香的清幽中,酒钢集团附近小区的居民,纷纷来到这个小公园里“打卡”晨练,享受健身的乐趣,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酒钢退休职工雷建平,是小公园里的常客。晨练的这些年里,周边逐年向好的环境,让他很有感触。在他的印象中,90年代刚上班的时候,天总是灰蒙蒙的,家里窗子也不敢开,外出还能闻到刺鼻的味道。可如今,环境真的是大变样。
空气好了,环境美了,市民们的心气儿就更足了。而这肉眼可见的变化,却经历了从理念到体制机制的大范围、深层次变革。作为工业城市,钢铁是嘉峪关的首位产业。钢铁附加值高、带动力强,产值常年位居全市生产总值榜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大厂酒钢扩张式发展,周边也有小冶炼厂“跟风”。传统的生产方式,让生态环境面临极大考验。如何调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难解的矛盾,成了当地的破题关键。
酒钢的生产单元中,嘉东料场是源头环节,承担炼钢以及电厂的运料、用煤需求。按计划,今年9月底,料场改造项目要全部建成。距离收关越来越近,任务更是千头万绪,负责人张志军不敢松弦,每天要掌握项目进度,现场解决棘手问题。
改造项目中,堆取料机自动化程度较高,既可以替代人工操作,也能准确定位,是整个项目的一大亮点。缺少关键部件,影响项目进度,张志军和技术团队现场研判,一边和厂商对接沟通,加快设备供货进度;一边对工艺进行优化,保证项目能顺利投产。
经过近三年的改造,如今料场早已改头换面。老员工张志军直言,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不敢想象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料场露天作业,经常遭遇沙尘天气,影响生产效率。与此同时,钢产量激增,料量不仅要跟得上,还得成倍翻番。如果保持现状,生态环境隐患大,生产效率低。怎么办?改!料场迈出了改革关键一步。
事实上,仅靠“阻挡”措施,只能局部抑尘,并不能撼动自然因素干扰,料场污染依然严重。在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工业企业的绿色转型的尤为紧迫。料场改造成为酒钢的当务之急。2019年,国家启动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一场更大范围、更大力度的改革,在酒钢拉开序幕。
2020年,在钢铁超低排放改造中,酒钢共实施了52个项目,总投资达179亿元。其中,就包括料场的升级改造。然而,目标计划有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一方面要让改革措施得到不打折扣的落实,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料场的效益。那么,如何在不影响生产的同的,高效推进改造项目建设?料场用“腾笼换鸟”的方式,巧妙化解了难题。而针对资金短缺的难题,政府主动作为,帮助企业申报专项资金,解决了料场的燃眉之急。
在这场改革的激流之中,料场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原来的露天堆放,如今全部封闭作业,3座C型结构的“料仓”,绿植遍处的料场,不仅场区环境焕然一新,生产效率更是提档升级。
绿色智能化,这是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硬指标”,也是工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这个“料仓”里,料堆有多少煤、温度是多少,集控中心看得“一清二楚”,远程下达指令,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生产。诸如此类的创新,在这次项目改造中有近上百项之多。
料场的改造,不止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是绿色转型的成功实践。看着料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志军感慨万千,这是他一辈子最骄傲的“成绩”。
从超低排放改造到大气污染防治,在刀刃向内的改革中,酒钢工业排放大幅降低,绿色转型蹄疾步稳。“蓝天蓝”的好生态,不仅让嘉峪关多姿多彩,也成为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我省以建设美丽甘肃为主线,持续打好“七大标志性战役”,守护蓝天、碧水、净土,让生态环境常绿长青、持续向好。
在绿色转型的实践中,减污是发力点,降碳是突破口。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是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煤炭是重要的化石能源,华能范坪热电厂发电、供热,每年要消耗大量煤炭,如何“降碳”成了电厂的首要任务。10月初,赶在供热季之前,电厂要完成一台发电机组的“大修”。
这场检修的关键,就是在技改上做文章,降低机组能耗,实现节能降碳,彻底打通电厂转型的进阶密码。从最初只关注排放超不超标,到如今降碳措施覆盖全流程,这条转型的新路子,电厂探索了四年时间,这期间,他们不仅转变了发展观念,更是在碳市场交易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每两年一个履约期,根据碳排放的配额,企业可以进行市场化交易。测算下来,电厂在第一个履约期,亏了12万吨碳折合1200万,在技改的综合作用下,第二个履约期,电厂补亏5万吨碳,一下节省了近700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发展,让电厂在节能降碳中,“改”出活力,“转”出效率。
牵住能耗“牛鼻子”,实现双碳目标,这是绿色转型的必然规律。这些年,我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措施,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20家电厂提前完成履约清缴。第二个履约期中,累计成交二氧化碳769万吨,成交额4.73亿元,促进了能耗企业温室气体减排,提升了绿色低碳发展“含金量”。同时,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甘肃民乐工业园区成功申报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白银市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我省绿色转型探索实践有益经验。
在绿色发展的实践中,我省推动改革落实落细、落地见效,用改革的系统思维、有效手段,出实招“降碳”,下力气“减污”,改出了转型的好成效,蹚出了发展的新路子,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夯实了生态根基。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魏 军
责编:王学睿
主编:王 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