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五省的“陇电入鲁”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如何在生态与工程建设间寻求平衡?面对复杂地形与艰巨施工挑战,五省建设团队怎样协同作战,让这条“电力天路”成功贯通?《今日聚焦》正在播出。
在黄土高原与渤海之滨间,“陇电入鲁”工程建设者用智慧与汗水编织着绵延千里的电力经纬。从生态优先的塔基设计到毫米级的高铁跨越,从云端穿线的技术突破到新能源装备的创新应用,这条±800千伏特高压工程如何破解多重建设难题?让我们共同见证新时代电力建设者们在崇山峻岭间谱写的壮美诗篇。
子午岭,因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而得名,这里是黄土高原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植被区,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公益林,更被誉为庆阳的“天然水库”和“基因库”。陇电入鲁工程线路建设完成后,工作人员在今年开春第一时间返回,查看这片生态宝地的植被恢复情况。
在子午岭近30千米的线路穿越区域,为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的扰动,设计人员大胆创新:将常规300米的塔距延长至500米,塔高从50米提升到80米。然而,这一创新举措也给架线施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空架线,如同在云端“穿针引线”。施工人员提前精心布置张力场,在铁塔上安装导入式放线滑车,利用“细绳带粗绳”的方式,让尼龙绳、细钢丝绳等引导绳接力牵引,最终将输电导线送上高空。
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使长距离输电损耗少之愈少。陇电入鲁工程甘肃段全长108.14公里,需新建铁塔182级。建设团队深知责任重大,在每座铁塔施工之前,都会进行专门的设计规划,真正做到一塔一图。他们明白,这条电网大通道,不仅肩负着将绿电送往远方的使命,更要将绿色留在当地。只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去谋划发展,才能让电网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跨过甘肃来到陕西延安延长县的秦晋大峡谷。这里,正是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延安黄河大跨越段。这段跨越工程,在整个输电线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咽喉”角色。其单跨长度超过1600米,两侧铁塔高达131.3米,直观来讲,这样的高度差不多相当于40层楼。由于此地地势极为险峻,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这里为“天尽头”。
面对这样的挑战,施工团队反复研究晋陕大峡谷秋季风速风向,与山西团队协同,瞄准极短的静风窗口期择机作业,成功展放锦纶绳。
随着现场负责人发出指令,多名电网建设者在晋陕大峡谷两侧的跨越塔上、塔下展开架线作业,跨越黄河的输电导线通过放线滑车,在牵引绳的作用下缓缓送出。经过三个小时的展放作业后,输电导线跨过黄河,从地处山西省大宁县辖区的黄河右岸输电铁塔,跨向对岸的陕西省延长县辖区的另一基铁塔,最终将一根重达7吨的导线,稳稳架设在间距1630米的两基铁塔之间。银线飞架黄河,天堑变身能源通道。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24年国庆前夕,黄河大跨越任务顺利完成,为加快推进后续工程提供了关键支撑。
跨越黄河,“陇电入鲁”工程来到了山西段。在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石滩村的汾河东岸,铁塔耸立,银线横空,甘肃的无限风光,即将化作绿色电能,沿着这里跨过河北直送山东。
国网山西送变电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自主研发了新能源张力机。这是一种用于输电线路张力架线和高空索道架设作业的机器。以特高压输电线路架线施工为例,导线从一基线塔架至另一基线塔,需要张力机在后方托举、输送,并控制导线张力,配合前方的牵引机牵拉,一张一牵,将导线展放在线塔上。
以前,张力机的驱动力靠自带的柴油发电机发电,国网山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在陇电入鲁工程建设中成功研发和使用了以新能源为驱动力的张力机,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且智能高效。
沿着银线跨过山西,便来到了河北段,在这里,两条代表中国制造的"钢铁动脉",在古都邯郸完成了一场堪称惊心动魄的立体穿越。
在架线最关键阶段,河北省送变电有限公司对施工安全和质量管控继续自我加压——动用集成智能可视化牵张设备和控制系统,将本来6-7公里的放线距离缩短至1.4公里,即一次施工,仅仅对铁道两侧的四基铁塔进行架线,用时最短。同时,通过智能集成控制屏和操控系统,对张力机、牵引机运行参数及施工环境实施可视化管控,确保每一环节、每一工序、每一节点实现标准化、精准化施工,顺利完成与山西段的衔接,助力“陇电入鲁”工程全线贯通。
银线跨过京广高铁,来到了山东段。山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采用智慧张力放线系统,在牵张场地、跨越塔横担等关键位置设置18组摄像头,跨河放线全过程集控化、可视化,每一环节、每一工序、每一节点实现精准化施工。输电线路架设完成后,工人又爬上线塔,以人工走线方式,头顶一条线,脚踏一条线,双手各扶一条至腰部左右的两条线,安装间隔棒。抬头是蔚蓝的天空,低头是奔腾的黄河,施工人员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疲惫,还要应对心理上的挑战。
陇电入鲁工程输电线路在山东境内的黄河大跨越施工历时226天,于2024年11月3日全线架通。这一庞大工程的全线贯通,是五省建设者们共同努力的结晶,他们凭借着卓越的智慧、顽强的毅力和紧密的协作,攻克了无数艰难险阻,在我国能源输送的版图上,描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能源优化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我国的能源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开启了东西部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当最后一根导线在黄河上空完成张力校准,这条纵贯中国版图的电力动脉即将正式开启澎湃脉动。它不仅是电压等级的突破,更是省际协作的典范,这条银线跨越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河,更是传统基建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型的时代标记,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标注了崭新的坐标。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周俐利
责编:黄昕鹏
主编:张建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