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今日聚焦 > 正文
《今日聚焦》——北大赤子 泥腿法官

+1

-1

点赞

评论0


他,从北京大学的象牙塔走出,毅然决然地选择扎根于广袤无垠的大西北;他,手持天平,在田间地头,用法律的温度,温暖每一个渴求正义的心灵。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在广大的劳动者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顶国徽、身着法袍,惩恶扬善、定分止争;他们手握天平,还社会以公平正义,还老百姓以公正公道。不久前获得“全国模范法官”的85后法官吴杰,以匠人之心,行正义之事,用执着热爱与理想信念,让公平正义在他经手的每一起案件中都可感可及、可触可见。

每一起案件的办结,比起一纸冰冷的判决书,吴杰更希望看到双方当事人化解矛盾、握手言和。常年坚守在为民司法第一线,吴杰秉持专心细心解决法律难题,坚守公心良心裁判是非对错,付诸真心耐心回应群众诉求。

秉承守护天平、惩恶扬善的人生理想,吴杰,这位北京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毕业后放弃了更好的人生就业机会,只身来到嘉峪关,选择做一名法官,用所学知识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力量。

带着北大人的做事情怀和对法律的执着热爱,吴杰扎根基层已15年,参与审理的各类民商事案件近3000件,个人承办案件1400多件,办结案件无一错案、无一信访投诉。所办案件的上诉发改率与生效案件裁定再审率均为零,多项案件质效指标均位居全省法院系统前列。

1400余件经手案件中,最厚的一个案件的卷宗堆起来足有半人高——这是吴杰2015年接手的王某某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该案历经十年之久,争议标的(di)额在两次发回重审中如滚雪球般由不足60万元涨至1700万。

从2004到2015这长达10年的过程中,双方的标的额不断扩大,矛盾已难以调和。因案件久远,针对每一个争议点的事实已无从取证。三次发回重审,先后4次鉴定,原告对法院对抗情绪严重,使得该案一度成为烫手山芋。

吴杰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头到尾逐页逐句研究案卷材料,层层梳理法律关系,吃准摸透案件细节,准确归纳争议焦点,合理运用法律规则,果断作出裁决判定,最终在长达五十页的判决书里理清事实,并对双方所争议的问题做了全面详细的分析说明,使得这起历经省、市两级法院长达10余年的积案得以尘埃落定。

在田间地头,乡亲们管吴杰叫“泥腿法官”。2019年,闫某某等几十户村民和某农产品合作社签订了种植协议,约定待作物成熟后,由该合作社统一收购。然而,村民们丰收后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几天。

合作社不仅毁约,停止了后续的收购,关键是部分被收购的既没有付钱也没有留下任何字据,缺失了诉讼的直接证据。

然而期间,这个关键人物——就是唯一代表合作社签订合同和收取农作物的经办人王某某却因病猝然离世,缺少了人证,使得案件的证据链进一步断裂。

那么农作物到底去了哪里?为查明事实、还原真相,吴杰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并几经周折找到当时拉货的货车司机,获取相关证言证据。最终,在全面调查取证的基础上,法庭依法支持了上诉人闫某某等人的上诉主张,农户们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身披法袍守正义,手执法槌落清音。从事民商事审判十五年,吴杰用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为民情怀,精雕细琢每一起案件,先后三次被评为全省优秀法官,荣获甘肃省审判业务专家、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4年底,吴杰被最高人民法院和人社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模范法官”,成为五年来甘肃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法官。

从北大学府到田间地头,吴杰怀揣理想信念,默默把青春奉献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深处;从象牙塔求学到全国模范法官,吴杰践行为民初心,公正司法,普法授法,让公平正义不光体现在所办的案件中,更树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在戈壁的风沙中,吴杰把自己站成了一棵法治的胡杨,他用判决书丈量正义的尺度,以挺拔姿态捍卫法律的底线。守护天平,惩恶扬善,甘肃法院系统的每一位法官,他们持法槌、掌法典,用一个个的平凡瞬间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光荣篇章,用公平正义的明灯照亮了法治的天空。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   璐

责编:王学睿

主编:张建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新闻晚高峰(5月2日)
  • 新闻晚高峰
  • 8小时前
  • 0
+1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