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筑盾,守护智慧结晶;创新为帆,驱动发展航程。2025年甘肃省知识产权宣传周以“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为主题,聚焦新技术、新业态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展现全省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中的新作为。从智慧交通的“城市脉搏”到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从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到企业的创新实践,知识产权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
在2025年甘肃省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仪式上,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成为焦点。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从法律保护到产业应用,人工智能重塑知识产权全链条,双轮驱动效应日益凸显。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典型案例,丝绸之路信息港公司武强博士团队自主研发的“智慧交通灯集群控制系统”,真正实现了“车看灯”到“灯看车”的转变。
这套智慧交通系统通过前端雷达、摄像头实时采集车流数据,结合神经网络算法,秒级调整信号灯的配时,车辆通行效率最高可以提升40.06%。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庆阳市、兰州新区以及兰州市安宁区进行了试点应用,数据显示,系统在道路信息识别方面表现优异,兰州市安宁区费家营十字高峰时段的车辆通行效率提升了25%。然而,由于相关专利申报的滞后,导致企业核心技术保护不力,市场竞争态势也由主动转为被动。
围绕城市交通AI调度系统,目前技术团队已申请4项发明专利和6项软件著作权,还将建立专利商标协同保护体系,完善国内外知识产权布局,正是知识产权保护让研发人员在创新的道路上更有底气。同时,依托丝绸之路信息港公司,我省还积极筹建甘肃省品牌建设促进会,提升甘肃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是知识产权实践的阵地,科研院所则是知识产权创造的源泉。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曾智聪教授课题组围绕精密仪器,历时多年攻关,自主研发出了电导检测仪器、拉曼光谱仪以及像散位移显微镜,仪器性能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拉曼光谱,可以说是特定分子或材料独有的“化学指纹”,能够准确、快速、无损地确认材料种类,然而,这一高端测量仪器普遍依赖进口,曾智聪教授课题组实现了拉曼光谱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在这一过程中,专利布局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兰州大学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重要平台和服务窗口,兰州大学科技园为学校研发团队提供知识产权申报、管理等全方位服务。
知识产权保护就像给精密仪器穿上了铠甲,目前,团队提交了多项专利申请,积极布局核心专利群,为下一步校企协同攻坚、加速成果落地奠定了基础。同时,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还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专业指导和预审服务。
为了提高专利授权率,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专利审查程序,支持高质量专利申请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快速审查通道,缩短专利审查周期。
这一变革正广泛惠及更多创新主体,目前,全省已有600多家企业的专利借助预审通道快速获得授权。在甘肃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调解室,一场模拟的人工智能专利纠纷调解正在进行。
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主体可以享受到专利预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纠纷调解及专利导航等在内的多项服务,服务内容贯穿知识产权确权、维权、运用,全方位助力甘肃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从智慧交通的专利证书到精密仪器的专利战略布局,从成果转化应用到维权服务保障,甘肃知识产权工作正经历从“制度跟随”到“智能引领”的跨越式转变。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守护创新火种。这些年,甘肃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政策体系与法治保障同步强化,专利转化运用加速,知识产权执法与转化效大幅提升。面向未来,甘肃将以更优服务、更强保护、更高标准,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新生态,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省迈向“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地。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 丹
责编:王学睿
主编:张建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