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今日聚焦 > 正文
《今日聚焦》——千年麻履 破茧成蝶

+1

-1

点赞

评论0


一双麻鞋,千年传承,万般匠心;指绣春风,八方聚力,共绘锦绣前程。

 我省甘谷县有5000多年麻的栽培历史。史料记载,天水麻鞋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以前。2017年,甘谷麻鞋入选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麻鞋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又是怎样踏出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走进甘谷,看这项古老非遗如何扮靓产业新景。

 牛君俊与郭娟两口子是大学同学,2011年,两人大学毕业后回到甘谷创办了麻编工艺制品公司。这两天,他们刚接到了一笔来自广东的订单。

甘谷麻鞋以天然麻纤维为主料,经选麻、搓绳、编织、纳底、定型等十余道工序手工制成。创业之初,为了学技术,夫妻二人便求助会钩边、会纳底儿的亲戚们当“老师”。随着制作技术的愈发熟练,两人对麻鞋进行研究改良,研发出了舒适度更高的千层底亚麻布鞋。

为了满足大众审美和消费需求,郭娟尝试把陇绣、扎染等传统工艺与麻鞋制作相结合,开发出了集舒适度和审美需求于一体的麻鞋新款式,打破了麻鞋只能夏天穿的局限,成为四季皆宜的时尚选择,进一步拓宽了销路。随着订单的不断增加,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大幅上涨。

半屲村是郭娟两口子做麻鞋生意最早合作的村子之一,目前村子里有近六十名妇女从事鞋面钩织工作。

牛军霞自2011年开始就给郭娟的店做钩织,因为技术精湛,如今的她成了半屲村麻鞋生产负责人。

通过培养一批妇女成为麻鞋钩织技术工人,让她们在农活和家务活之余,还能多一份收入。在牛君俊和郭娟夫妻俩的制作工厂内,陪读妈妈们也是主力军之一。

通过制作麻鞋增加一份收入的同时,也让麻鞋制作的非遗技艺借此持续传承下去,这是郭娟夫妻俩这些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两人还举办了免费的培训班,累计培训妇女达到8000多名。

刚刚过去的二月底,在郭娟的邀请下,来自北京的设计师艺阳来到了甘谷。去年,她和郭娟共同创作的“福运畅行·福禄顺意非遗挂件”被故宫采纳,销售到了北京。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郭娟和艺阳继续合作,期望能通过文创产品,将麻编技艺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与专业设计师合作,为麻鞋带来新的文化内涵。郭娟与清华美院合作设计的麻鞋产品也进驻了故宫文创展区。

创新与传承的结合,艺术与商业的共赢,心灵与感知的交互。在郭娟和牛君俊的努力下,甘谷麻鞋编制技艺也与各大时尚品牌实现了合作,让麻鞋从西北小城走向了全球。2024年,企业年产麻鞋数量达到30万双,产值达到2300万元,辐射带动天水、定西等地2000多人实现就业。

 从渭河岸边的草编技艺到故宫红墙下的时尚单品,甘谷传统工艺的针脚精准对接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老手艺遇上新匠人,从一双麻鞋到一方产业,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当乡土记忆转化为发展动能,那些浸润着祖辈智慧的麻线,正在织就着乡村振兴的锦绣未来。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   刚

责编:王学睿

主编:丁守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