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发展,项目作支撑,招商是关键。从“一片戈壁”到“智造高地”,一批批大项目、大企业纷至沓来,玉门新能源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加宽、做厚,产业集群更大、更强、更优。地处河西走廊腹地的玉门凭借何种魅力吸引行业龙头竞相落地?茫茫戈壁上崛起的风光电百亿产业园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让我们循着疏勒河畔的绿电脉络,探寻这座丝路小镇在新能源发展赛道上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如今,眼前绵延起伏的已不再是抽油机林立的采油场景,而是上万台巨型白色风机擎天而立,百万块光伏板在戈壁上铺就的“蓝色海洋”。风电,光伏、光热甚至氢能,玉门加快了“追风逐日”的脚步,在全新的赛道上大步迈向新能源之都。
招商引资大步快跑,项目建设落地有声。中核玉门新奥“光热+”示范项目是国家规划的第一批“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项目。玉门招商小分队曾多次拜访这家陕西的企业,最终以详尽的资源数据、政策对比和场景模拟打动了对方,连续出台支持政策,针对光热项目设立专项资金,项目落地过程中,玉门首创“专班推进+链长负责制”,建设进度创造了西北地区同类项目的最快纪录。
除了政策创新的“强磁效应”、服务机制的“玉门速度”,中核新奥瞄准玉门作为全国光热发电核心区的优势,也正是看中“风光无限”的资源潜力和“多能互补”的产业生态,这为光热技术的验证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光热发电,也被叫做超级镜子发电站,这个可以追逐太阳光的反射镜是集热的核心,也叫定日镜,整个集热场需要定日镜40多万件,然而制造这种镜子的关键技术在于玻璃,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光热超白浮法玻璃,一直以来都是靠国外进口,价格非常昂贵。
独木难成林,招商得讲究“章法”,要看企业的上下游缺什么,需要补什么。为了让光热项目踏实扎根,当地政府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拿出“叩门招商”的坚韧和“链式破局”的思维,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跟着一锤敲,围绕光热产业精准补链,凯盛大明光热玻璃等配套项目顺利落户玉门。
这座年产值20亿元的行业标杆项目,曾是横亘在玉门招商路上的“四大天堑”。
破冰,跨省产能置换攻坚战。产能指标,就像新能源项目的“准生证”,面对国家产能调控红线,玉门招商团队创造性提出“东西协作产能置换”方案,这场跨越2600公里的“政策破冰”,为项目落户玉门打开突破口。
突围,百亿融资的破壁时刻。当高额融资需求撞上西北县域信贷天花板,玉门上演了政银企“铁三角”攻坚戏码。这场金融突围战,让企业看到了“小城市办大事”的魄力。
远征,300公里寻矿记。石英砂、长石、石灰石、纯碱四大原料缺一不可,面对企业开出的原料清单,玉门组建“寻矿特遣队”,三个月间,最终锁定4处优质矿源。
护航,千吨设备的迁徙奇迹。搬迁数十台精密熔窑设备,如同“移动的玻璃城堡”,当地成立专项保障组,给予运输损耗专项补贴,最终以零事故收官。
从产能指标“死结”到千吨级设备迁徙护航,从融资困局到寻找矿料,玉门打出了解决问题的组合拳,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座玻璃巨塔的每一块基座都镌刻着西北小城招商破局的智慧。
招什么?考验战略眼光、考验产业定力。怎么招?体现决策智慧、体现锐意创新。玉门将凯盛大明玻璃企业作为带动地方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以诚意和耐心全力招引,带动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
不仅仅是光热玻璃实现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玉门制造并且量产,现在,风机叶片、风电塔筒、光伏支架等相关装备也可以在玉门一站式配齐,形成了光热材料、装备制造、绿电转化的闭环产业链,新能源试验场也变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厂。
随着一个个超大型项目落地并量产,形成了以年产120万重量箱光热超白玻璃、600套风电叶片、800套风轮、900套风电塔筒、40万吨光伏支架加工、540万平方米光热反射镜的产业规模。截至2024年底,玉门各类电力装机规模达到723.9万千瓦,累计发电760亿千瓦时,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能源发展的“实验田”和“创新地”。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是能源革命的战略支点,也是打破发展瓶颈、重塑区域经济格局的突破口,而精准化、链条化的招商引资策略则是激活戈壁荒滩“绿色动能”、实现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引擎,更是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破局点。从“黑色血液”到“绿色脉动”,玉门完成了能源革命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国西部新能源版图上最耀眼的坐标。如今,玉门的绿色能源如同当年的石油一样,进入到全国的能源大动脉中,点亮了千家万户。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思婧
责编:黄昕鹏
主编:丁守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