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相待,以链招商;筑巢引凤,劲风扬帆。
中药材是陇南宕昌的“传家宝”。在千年传承的流光中,一根根药材支棱了起来,富了百姓,兴了产业,串起一条富民强县的产业链。当下,怎么把这条链越拉越长,当地对准定位、找准思路,在补短板、链长板上频频出招,让中药材产业链上生金。我们来探访宕昌中药材产业链背后的招商逻辑。
田间采药忙、市场交易热。天一放亮,宕昌县哈达铺镇的中药材产业园,渐渐热闹起来,货车穿行,药商四顾,一幕幕“药事”接憧而至。
跑项目、谈合作,桩桩件件都是产业园里的大事。宕昌县工业集中区副主任冉刘飞,负责产业项目对接和产业园整体建设。这段时间,他一边忙着项目牵线搭桥,还要想方设法为企业解难纾困,当好园区发展的大管家、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这不,刚从县里回来,就紧忙安排棘手的案头工作。
宕昌是“天然药库”。这些年,当地牵住中药材产业这个“牛鼻子”,在优布局、延链条、创品牌上下功夫,从零星散种到集中连片,再到生产加工、市场拓展,重构了产业发展逻辑。眼看中药材起了势头,产业规模逐步壮大,这对于产业园来说,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正是大好时机。而这其中的关键一步——招商引资就成了重头戏。
从“等风来”到“迎凤来”,关键要换思路、转方式,打通招商引资的堵点、卡点。引进来看优势,落下来靠服务,产业园“两条腿”走路,边建设边发展,服务保障主动靠前,引来一个个项目落户园区。当然,尽管筑巢引凤一路“绿灯”,仍有难题亮起“红灯”。
电线杆成了“头疼事”,乍一听小事一桩,却事关园区项目落地。去年,产业园引进了亳昌中药材加工趁鲜切制建设项目,在标准化厂房建设初期,施工却被电线杆给挡住了。
从项目厂区到整个园区,近5公里长的范围内排列着105根电杆,上面还连着十千伏的高压电线,要挪电杆、改线路,难度很大。眼看工期紧、任务重,再难也不能影响施工进度,让项目卡壳。产业园随即成立工作小组,对接供电部门解决问题。在专项资金、帮扶政策的支持下,仅两个月时间,电线杆挪到了园区外,厂房建设稳步推进。
正是看重当地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以及当地持续向好的营商环境,安徽药企落地产业园,成立甘肃亳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去年11月企业“拎包入住”,开始安装调试,仅一个月后,饮片生产线投产运行。
订单多、生产忙,今年以来,企业迎来开门红,饮片远销国内市场。这段时间,中药材市场进入旺季,而由于当地进入采挖季,为了解决用工短缺问题,园区和生产企业频频联动,线上线下多渠道招工,一解企业后顾之忧,还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就业。
住进了“暖巢”,还有稳定可靠的原料、劳务资源,再加上产业园优质的服务保障,以及“免三减二”的利企举措,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实打实的让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发展。
条件好了,加快发展的劲头儿就更足了。从过去的买原料,到落地宕昌产地化发展,企业在产业园里春风沐雨,发展信心更足,目标更坚定。按计划,企业年生产饮片两千吨以上,年产值将达1.5亿元。
项目咬合产业链,企业创造价值链。泰昆康牧中草药循环利用饲料加工生产全产业链项目,也是宕昌县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在园区的精心呵护下,项目一期工程2023年4月份开工建设,当年建成投产,去年7月成功入规,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以药为引,链式招商,是宕昌中药材产业链发展的生动实践。从种植基地到精深加工,再到仓储物流,宕昌中药材产业园形成了“一品四宗五基地”发展格局。按照规划,园区对标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30年,园区中药材产业综合效益将达到100亿元。
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要苦练“内功”,也要善借“外力”。从产业链招商专班,到亲商爱商服务环境,几年间,成功招引多家领军企业落户宕昌,筑牢中药材产业发展根基。目前,宕昌县四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年产量11万吨、产值达50亿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从“卖原料”到“创品牌”,政府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升级和生态构建,不仅培育了龙头企业、壮大了产业集群,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未来,随着产业园的进一步发展和“药旅融合”等新业态的深度拓展,宕昌有望成为西部地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为同类地区提供“环境促产业、产业带共富”的生动范本。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 晨
责编:许玲芳
主编:李彦龙
版权声明
1.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