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32°和东经104°交织的坐标上;在岷山与秦岭的交汇处,我们穿越森林秘境,探访熊猫家园。
20世纪70年代初,岷山山系森林大幅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大面积缩减,加之1976年发生两次7级以上地震,紧接着是岷山地区竹子大面积开花,给大熊猫的生存带来灭顶之灾。1976年11月,文县成立保护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从野外救回饿病大熊猫12只。此后,国家层面开始高度关注大熊猫保护工作。1978年5月,在原划定的让水河金丝猴保护区的基础上建立白水江自然保护区。2017年1月,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单位。多年来,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热爱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与大自然和平相处。
这里是文县铁楼藏族乡,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所在地,白马藏族的主要聚居区。有学者考证,白马人是我国古代氐人的后裔,他们崇拜自然,世代与大熊猫和谐共处。氐人强大时,曾将大熊猫作为图腾,视其为神兽,进山时不允许打扰大熊猫,违者要受到众人的谴责和惩罚。
今年69岁的班军基老人是一位退役军人,1983年,他和弟弟在山上发现了一只与妈妈走失了的熊猫幼崽。
班军基和弟弟见这个熊猫幼崽一直在树上没有下来,判断它一定是与妈妈走散了。担心小熊猫出事,那天班军基和弟弟一直没有下山,陪伴在熊猫幼崽身边。
在树下陪了熊猫幼崽一宿的班军基兄弟俩,第二天赶紧向相关单位保护汇报。
当时条件有限,救助熊猫幼崽的过程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后来大家给这只幸运的小熊猫起了个名字叫“文文”。
班军基老人的父亲是第一批参与救助大熊猫的白马人,退伍后便加入到了救助国宝熊猫的队伍,他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是在大家的努力下,曾经遭遇灭顶之灾的大熊猫,数量慢慢地多起来了。
这位漂亮的白马藏族姑娘叫班文琴,是白马河保护站的副站长。她也是一位致力于生态科普宣传的义务宣传员。
班站长正在制作连香树的科普视频。工作之余,她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科普视频的拍摄和制作上了。
班站长喜欢植物,平时工作穿梭在森林里,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回到宿舍,这上百盆的多肉也被她务弄得非常好。站上人员紧张,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拍视频回来稍稍休息一下,就要接着去工作了。
一直以来,白水江园区核心保护区禁止人类活动。但保护区广袤的面积和周边密集的人口使得保护与管理工作较为困难。班文琴所在的白马河保护站内有村庄,社区工作就是保护站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班站长性格爽朗,爱笑,说话随和,大家都很喜欢她。班站长1997年参加工作来到白马河保护站,一直待到现在,她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所以做起社区工作来非常有优势。
别看班站长瘦瘦弱弱的,钻林、跑山可是把好手。
林子里风景优美,但这里并不是诗和远方。身临其境,各种意外状况随时有可能发生,毒蛇、野兽、蚂蝗……不知道下一秒就会遇到其中的哪一个。对于一个女孩儿来说,钻林跑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今天班站长他们的巡护内容是设置红外相机,再把之前放置好的红外相机的数据采集回去。
每次放置红外相机时,他们都会精心挑选相机位置,确保是在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角度是否合理,拍摄出来的视频构图怎么样。每次收取红外相机素材时,大家的心情就像拆盲盒一样,紧张中还有些小兴奋。
班站长到底是个女孩子,性格又好,巡山这么艰苦,她不逊色男生,可一看到野果子,她立刻回归女孩儿本色,开心得像个孩子。
班站长爱笑,爱唱歌,爱她的这份工作,更爱这片与她日夜相伴的林子,以及林子里那些憨态可掬的动物和漂亮的植物。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 刚
责编:黄昕鹏
主编:王 娟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