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今日聚焦 > 正文
《今日聚焦》——就业就在家门口 挣钱就在村里头

+1

-1

收藏

评论0


立足本土资源,稳就业促增收;推动迭代升级,助振兴带致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在巩固脱贫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过程中,甘肃各地的乡村就业工厂在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人社部门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实践。今天的节目跟随记者走进定西的乡村就业工厂生产一线,进行实地探访。

河那坡村位于陇西县城郊、渭河北岸,日照充足、灌溉方便,盛产的芹菜、包菜、蒲公英是制作传统浆水的原料。坐落在河那坡村的这家乡村就业工厂正是依托着该村优势蔬菜资源生产浆水。

生产车间,这条国内首创、自主研发的液氧恒温蔬菜系统和全封闭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浆水规模化、市场化加工,可实现日产浆水10万袋。

过去,浆水厂市场都是以西北地区为主,往西北五省以外的地方销售这还是第一次。

郭亚斌是土生土长的陇西人。5年前,在外打拼的郭亚斌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办浆水厂,组建合作社,串联起由企业、蔬菜种植户、务工村民共同参与的浆水产业链条。

洗菜、切菜、烫菜,到发酵、封装,全套的生产流程,为附近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浆水厂还拉动了当地种植户参与其中。

河那坡村村民龚义武拉来了一车刚采割的包菜。过去由于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蔬菜价格忽高忽低,很不稳定,村民们的收入很难保障。如今,龚义武与浆水厂签订了收购协议,两大棚蔬菜不愁销路。

要保证浆水的品质,原材料种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浆水厂与当地种植户签订种植合同,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种植收割,统一定价收购的“四统一”标准。

一条浆水生产线需要50个大棚的蔬菜供给,极大地带动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从2021年至今,河那坡村新建蔬菜种植大棚158座,村民就近务工114户,真正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产业连着就业,是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陇西县引导组织创办厂房式、合作社式、集市式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就业工厂,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

工厂建在家门口,幸福日子有奔头。一大早,岷县麻子川镇绿叶村村民王明霞简单收拾后,匆匆赶往立源牧草就业工厂上班。

随着附近村民们陆续到岗,加工厂房里猫尾草的香味扑鼻而来,晾晒、烘干、分拣、打包、装箱……工人们分工合作,忙而有序。由于身体不便,王明霞没办法干重活,在这里主要打包,比较轻松。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促就业。岷县种植猫尾草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泛,年产干草6万吨以上,岷县因此荣获“中国猫尾草之乡”称号。麻子川镇政府因地制宜,与立源牧草种植合作社、上阳坡村委会达成协议,流转13亩土地新建厂区,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扶持合作社发展,解决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今天,绿叶村李金芳家种的30多亩猫尾草全部签订给了牧草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带领当地群众发展标准化牧草种植800亩,与种植户建立起订单化收购,年收购猫尾草600多吨,带动每户增收5万元以上。

猫尾草是很多宠物的食用草粮、是保证食草性宠物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饲料之一。为了拓宽销路,合作社以猫尾草为主,开发研制磨牙棒、胡萝卜棒、草饼等十多种动物零食,目前,网店日销1500单左右,年销售50多万单、销售额1500多万元。

一张张快递单不断打印出来,一车车产品接续发往全国各地。

如火如荼的创业就业局面,离不开好的政策扶持。自从立源牧草合作社成立以来,当地政府累计下拨扶持资金79.7万元。

支持新建扩建,促进就业增收。目前,岷县建设认定乡村就业工厂67家,吸纳带动就业1300多人。同时,鼓励支持乡村就业工厂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开发就业岗位,累计落实乡村就业工厂各类奖补资金900万元,有效促进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

定西市不断强化就业帮扶,从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等方面持续发挥乡村就业工厂价值,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就业就在家门口、挣钱就在村里头”的实惠。截止目前,定西已建成了乡村就业工厂374家,带动就业近万人,年人均增加收入在1.5万元以上,在吸纳劳动力就近稳定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力农村家庭稳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怡雯

责编:黄昕鹏

主编:王 娟

监制:杨柱周

声明:本文版权归甘肃广电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