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由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指导,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创新影像与视听新场景暨AI微短剧《马家窑谜踪》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设置"AI微短剧《马家窑谜踪》创作研讨"单元与"创新影像与XR大空间"单元两大板块,汇聚了来自学界、业界与技术研发领域的权威人士及代表。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甘肃广电传媒集团董事长石琳,国家电影总局技术处处长黄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秘书长韩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郑月、副院长孙斌,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歌东,以及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应用创新中心主任武子涵、《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总导演兼编剧魏思伟、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图拉与李雨谏、星贤文化创始人兼AI影视导演陈坤、生数科技公共事务负责人魏简康凯、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主任史纲(兼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广电大象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运营总监解飞(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总制片人)、维魔科技创始人、VR导演范帆等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郑月院长在"创新影像与视听新场景"论坛致辞中,以马家窑文明谱系为时空坐标,系统论述了人工智能与XR技术驱动下的影像生态变革。她指出我国网络微短剧产业规模已达500亿元,AI技术应用渗透率增至42%,标志着行业进入智能化转型关键期。针对此变革,郑院长阐述了三大战略级教改举措:构建"智能影像艺术"交叉学科;深化与戴尔科技集团产教协同;将AI伦理融入通识教育。面对生成式AI引发的伦理争议,她强调"影视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技术驾驭力的文化创作者,人类创造性思维与价值判断力始终是不可替代的文明基石",并以马家窑彩陶纹饰转化为数字代码的比喻阐释文明基因在量子时代的传承。郑院长的致辞践行了"科技向善 文明在场"理念,通过构建技术哲学、艺术美学与教育伦理的三维坐标系,为智能影像发展提供理论框架,彰显了高等艺术院校面对技术革命的学术担当与前沿价值。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歌东首先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背景以及与会嘉宾,并对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以及到会嘉宾由衷的感谢,并宣布本次论坛正式开始。
"AI微短剧《马家窑谜踪》创作研讨会"单元由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孙斌主持。孙斌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系统性重构影视产业的创意生成、生产制作及传播生态这一行业现状,他特别强调,《马家窑谜踪》项目是智能化影视转型期的典型范本——通过深度挖掘马家窑彩陶文化基因序列,并行融合AI生成技术实现制片流程范式重构与视觉语汇革新,既创造了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形态,亦构建了技术美学的实验平台。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石琳在"马家窑文化传承的媒介升维"主题中,以其在临洮县任职十三载的经历为切入点,融合政府治理与学术视角,阐释了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定位与价值。石琳重点介绍了近十年考古突破:5000平方米精细发掘获取68.7万件文物标本,发现具礼制特征的宫城式建筑、专业化手工业作坊群、城市功能道路系统、社会分层核心聚落及多级墓葬制度,使马家窑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传播层面,他阐述了甘肃广电总台构建的"数字考古"创新体系,通过AR与VR技术完成遗址三维重建与交互系统开发,实现史前文明的可视化呈现与沉浸式传播,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转化提供示范方案。
甘肃省广电品牌应用创新中心主任武子涵在分享中系统阐述了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应用创新中心的转型探索与实践。针对认知基础薄弱、数据资源稀缺及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现实困境,甘肃广电创新性实施了"技术创新驱动战略转型"的顶层设计:通过搭建AI与XR技术的融合创新体系,成功打造《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等数字文化示范项目;系统性构建沉浸式演播矩阵与数字主播系统,实现对传媒生产流程的智能化重构;依托自主大数据中台的建设,为内容精准触达提供智能化支撑。武子涵指出,创新中心将持续深化"理论奠基+技术突破+实践验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打造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平台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图拉副教授基于福柯"规训社会"理论,提出数字技术推动影像叙事从传统“人机规训” 转向"人机互构"新范式,通过建构三维分析框架(叙事规约、认知解码、评估体系)重新诠释电影符号学发展脉络,揭示AI技术在空间叙事解码(如黑泽明分镜与《闪灵》对比研究)及剧本深层解析(如SORA系统局限)中的技术断层,批判生成式AI的"文化赝品"特征并引入"数据质效分级"概念,最终呼吁构建标准化影像数据集标注范式和量化审美评估体系,主张在数字文化遗产进程中坚守人文价值本体性,为后人类时代艺术创作提供方法论参照。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李雨谏副教授提出,中华文明溯源叙事需借力AI等新技术突破国际传播瓶颈。通过剖析戛纳AIGC单元、Runway AI Film Festival影展、MIT AI for Filmmaking Hackathon等三大平台评判体系,发现国际认可的AI创作通过"缺陷艺术化"策略(如将3D扫描残缺转化为记忆碎片美学)、情绪化蒙太奇及跨媒介表达重构视觉语言;类比20世纪现代艺术对摄影技术的回应,主张跳出传统艺术史框架,以"算法推进""视觉递归"等机器美学重塑叙事模式,既要将"黑神话:悟空"式创新转化为文明溯源工程的传播动能,更需在"含混性"创作理念下探索能与国际观众对话的AI时代中国故事新语法。
星贤文化创始人、AI影视导演陈坤系统阐述了AI技术对影视行业的变革趋势,通过对比传统与AI影视创作流程的差异,构建了"知识象限"交互模型和四类能力评估框架。他指出AI当前主要实现降本增效(完成传统制作30%任务),未来发展将突破直播互动等新型创作模式,预测内容生态将向"图钉形"结构转型,强调人机协作中艺术家的核心地位——AI本质是创作工具而非替代者,创作者应聚焦创新表达而非技术焦虑,其推出的AI短剧及创作平台印证了付费短剧规模化与影视语言革新的可能性,证明AI影视已从概念验证走向实践应用阶段。
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主任史纲从媒介进化视角探讨了影像技术与艺术形态的协同演变,强调需回归艺术史汲取创作智慧以深化AI影像应用,指出媒介从口语、文字到人工智能的演化始终围绕人类需求展开,着重分析摄影、数字艺术等技术如何颠覆传统艺术形态,并预言未来元宇宙将以AI驱动虚拟影像构建人类精神体验新场域;同时,他通过中国创新影像大赛700余件作品揭示了当前创作趋势:专业组更早实现AI技术转化并善用其"缺陷"为风格,学生组以科幻场景见长且因AI突破独立创作边界,而虚拟制作、数字人、沉浸式影像等赛道则展现VR/AR复兴及技术艺术融合潜力,最终提出将创新技术应用于传统文化展示(如马家窑文化)的实践构想,倡导以技术赋能文化传播新形态。
生数科技公共事务负责人魏简康凯介绍了这家依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创立的国产多模态大模型公司的发展历程:从2020年提出被OpenAI采用的无训练推理框架Analytic-DPM,到2022年全球首发U-ViT网络架构,再到2023年成立公司并在2024年发布国产长视频大模型"Vidu"。Vidu模型突破了多主体一致性技术难题,实现了业界最快生成速度和最低成本,目前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的2000多万用户。魏简康凯展示了多个落地应用案例:包括与成龙《熊猫计划》和索尼《毒液3》的影视宣发合作,各类动漫风格创作,为360纳米搜索提供API服务,以及在广告营销和文旅行业等应用案例。
"创新影像与XR大空间"单元由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师、策展人车琳主持,车琳特别提到了重要的时代背景:中国电影局最近发布了虚拟现实电影的相关政策,而《隐秘的秦陵》和《唐宫夜宴》分别获得了001号和002号龙标许可证,这在中国虚拟现实电影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河南广电大象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运营总监,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负责人解飞分享了虚拟现实电影的开创性实践,他以《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为例展示了如何突破传统银幕限制,创造360度沉浸式观影体验。团队克服重重技术挑战,通过实景扫描、精细材质制作、兵马俑"千人千面"等创新手法,让观众能站在兵马俑中间等难以实现的特殊体验;新作《龙门金刚》和《甲骨风云》更解决了真人出演问题,为行业开辟无限可能。解飞介绍到这些作品不仅亮相国内外多个重要平台,还催生了"大象园AI创作平台"数字资产库,形成数字资产内外循环,在电影13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上展现了中国电影人对"造梦艺术"的创新探索和实践成果。
VIMO维魔科技创始人、VR导演范帆分享了十年VR/XR创作历程。他在技术受限环境下创作《无主之城》,实现国内首个百万票房VR作品;通过《杀死大明星》探索多线叙事和观众选择机制,打破传统导演控制视线模式,入围威尼斯电影节获最佳VR影片;后续的《风起洛阳》融合沉浸式戏剧与密室元素,引入真人演员互动,突破视频媒介对VR表达的限制。十年间,范帆的创作理念从镜头叙事转向空间叙事,从被动观看到沉浸参与,经历了从"交学费做烂片"到系统探索跨界融合的转变。随着Quest 2和Apple Vision Pro等新设备出现,大空间定位技术成本降低,他更注重市场培育和用户体验,创作贴合大众消费的内容,为VR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启示。
中国传媒大学07级毕业生纪方圆分享了她从传统媒体到文旅空间叙事设计的职业转变,将影视叙事手法融入实景空间设计,打造了系列创新项目:从四川梦境光谷山、杭州狐妖小红娘等乡村振兴项目,到郑州中铁泰和里、厦门喜事、北京西京桃花源等商业空间改造,再到刘慈欣科幻IP的多元开发,她的团队运用实景蒙太奇、声光电技术、全息投影,并逐步从传统设计工具过渡到UE5和AI生成内容技术,通过"时间消费、共性消费和商业联动"的理念,将不同空间赋予叙事语言和故事线,实现空间价值提升与文化传承的平衡,同时展现了对沉浸式虚拟现实电影的憧憬与探索热情。
本次学术盛会聚焦数智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传承的时代课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重构古代文明当代表达体系中的创新应用,建构起一场集技术创新、艺术创作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多维学术对话。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实践需求的高效对接提供了示范性范例。为推动中国视听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开辟全新发展路径,擘画广阔前景。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 丹
责编:王学睿
主编:张建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