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看甘肃 > 正文
南小河沟:黄河中游上的一块翡翠

+1

-1

收藏

评论0

四月芳菲中,位于西峰区董志塬腹地的南小河沟迎来了奥地利联邦水务局、奥地利农业大学、布拉格捷克理工大学等数名外国专家教授参观考察。

考察团一行分别前往西峰黄河文化展馆、十八亩台淤地坝、花果山水库和水土流失监测站进行考察,对南小河沟在水土保持方面取得的工作成绩表示赞赏,希望今后能在水土保持和水资源利用等领域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西峰南小河沟的风景很美丽,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西北水土保持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为在这里的工作人员致敬,我们将南小河沟的治理视为可以在其他地方试验推广的模范。”布拉格捷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景观水利系主任、教授Tomas Dostal在参观后表示。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持续治理,南小河沟试验场在试验研究、综合治理、示范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今已成为集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技术示范、科普教育、生态观光游览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和对外学术交流窗口。

外国专家教授在西峰黄河文化展馆参观交流。

外国专家教授在西峰黄河文化展馆参观交流。

南小河沟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流域面积38.93平方千米。1952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将其确定为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开始了全面试验布设和水土保持单项措施研究、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工作。

同年,试验站在南小河沟流域下游开始修建陇东第一座土坝,并于1953年竣工,彻底控制了南小河沟的水土流失,淤地约100余亩。土坝的建设,开创了陇东地区土坝固土保水的先河,此后数十年,南小河沟先后建成土坝10座,并在庆阳地区水保治理中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1954年,南小河沟试验场在其支流杨家沟、董家沟和十八亩台设立了3个水文站,在流域内不同坡度、坡向、不同植被、不同立地条件的地方布设了76个径流场,探讨径流泥沙来源规律,从而提出了“保塬固沟”的治理方针,并在实践中提出了“塬面修建梯田、小型拦蓄工程和沟头防护工程;沟坡整地造林、发展果园、种植牧草;沟道修建淤地坝和谷坊等拦蓄工程、营造防护林”的塬、坡、沟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

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在庆阳地区12条大塬和300多条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得到采用,并在黄土高塬沟壑区26000平方千米土地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1953年,南小河沟试验场从外地引进27个苹果新品种和8个梨品种、3个桃品种,在花果山、范家山、长青山建立果园,建成了陇东地区第一座山地果园。开始了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年产果品5万多公斤,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陇东第一园”的建设,使苹果生产在南小河沟周边村组得到迅速发展,并带动了庆阳苹果产业的不断发展。

近70年来,南小河沟试验场引进多种林草品种,并对当地已有品种进行调查研究,经过比较培育,优选出辽杨、侧柏、油松、美国黑核桃、狼牙刺、苦参、紫穗槐、沙棘等多种适宜陇东地区生长的优良林草品种,特别是黄花菜、沙棘的试验推广,形成了何家畔黄花菜基地和武沟沙棘基地,为农民充分利用土地、发展经济做出贡献。南小河沟现有乔灌树种140余种,草种30多种,素有“陇上植物园”的美称。

2006年以来,南小河沟水土保持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原则,把发展生产、建设生态、培植资源结合起来,加强科技创新,初步建成了科学试验、技术示范、科普教育和生态观光四个基地,建成南小河沟数字小流域系统,为试验、示范、科普基地提供信息管理和支持服务。同时把水利、水保及生产等设施作为生态景观整合,增设观光服务设施,推介宣传并开通外界入园生态观光线路,成功打造出具有黄土高塬沟壑区特色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技术示范,目前南小河沟基本达到了泥不出沟,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国内外众多科技工作者先后来此进行学术交流、科学考察,1965年成为闻名全国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样板”,1982年3月被《人民日报》誉为“黄河中游上的一块翡翠”,享誉国内外。

南小河沟今貌。

南小河沟今貌

记者:闫慧  刘萍凝


源:庆阳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 丹

责编:黄昕鹏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