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看甘肃 > 正文
崆峒区调解员潘小文:扣响民心门 解开千千结

+1

-1

收藏

评论0

“没有拉不了的架,没有调不好的事,没有解不开的结”。这是崆峒区东关街道兴合庄社区的调解员潘小文时常挂在嘴边,对同事们说的一句话。

在大伙眼中,他是一个责任意识强、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好榜样;在群众眼中,他则是一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的“金牌调解员”。

2019年11月,潘小文到兴合庄社区担任起了调解员一职,从此就与矛盾纠纷调处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说:“作为调解员,也作为法律工作者,不仅需要耐心对待群众,还需要依法调解,准确把握法律规定、底线、争议焦点,对症下药,让群众听得进、想得通、肯接受。”

今年51岁的潘小文,已有3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从事调解工作以来,他共接待群众来访26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400余起。

辖区居民丁某和马某两家是邻居,丁某在改造家中两间土坯房的过程中,与马某因自家大门的修建位置产生纠纷。

潘小文知晓情况后,将双方当事人约至社区“老街坊”调解室,在听取双方倾诉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清其中利害关系。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双方同意各退一步,丁某愿意将大门返回至自家院墙处修建,尽快拆除遗留的房屋土墙。至此,这起邻里纠纷得到了圆满化解,双方握手言和。

在日常工作中,像这样公正公平调解矛盾纠纷的例子还有许多,潘小文总是以“救火队员”的身份出现在社区,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有着独特的调解技巧,又懂得群众心理。多年来,潘小文走遍了辖区每个街头巷尾,一个个矛盾纠纷,在他的努力下就近调解、就地化解。

他还说,“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要时刻紧盯苗子性问题。调解虽是‘小事’,但小事连着民情,通过调解小纠纷、解决小问题,积累群众满意的‘小情感’。做这份工作只要我们能将心比心,把当事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真诚,那(调解)就成功了一半。”

崆峒区融媒体中心 魏丽 通讯员 朱广丽


来源:崆峒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哈骥洲

编辑:朱 彦

责编:黄昕鹏

主编:王 娟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