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文化是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的伟大学说,是中医药的源头活水。而岐黄文化的发源地就在庆阳。相传在我国上古时代,北地人(今庆阳)岐伯与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以对话的方式形成了医学文化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庆阳也因此被誉为“岐黄故里”,中医也被称为“岐黄之术”。庆阳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和“国家中医师承甘肃岐伯基地”。如何让这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新时代庆阳高质量发展的助力,新一届市政协班子以政协之智、政协之力、政协之为着力推动岐黄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向新而行。
积极发挥职能 开启政治协商
自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以来,各民主党派、政协委员持续提交提案,围绕中医药产业的人才培养、学科设置、传承保护、服务保障等方面建言献策,共同为岐黄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市政协就岐黄文化及中医药传承举行专题协商3次,先后向市委提交了10份高质量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黄泽元提出了“把庆阳打造成岐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与健康养生基地、中医药数字化发展的实验示范基地”要求和批示。市委副书记、市长周继军表示,借力“中国算谷+岐黄故里”双重优势,发展“人工智能+中医药”产业,是庆阳市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新赛道、塑造中医药产业新动能的创新之举。在省政协专题协商座谈会上,省政协委员、市政协主席李隆基以《加快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助力岐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题作了发言。向省政协提交了《关于以岐黄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在大会上得到委员的共识,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市政协五届一、二、三次大会上,先后有30多名委员就岐黄文化展开讨论和发言,先后收到关于岐黄文化传承、中医药产业发展、数智融合等提案150多条,市政协立案120余条,转发农业农村、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卫生健康、市场监督、商务等10多个部门,着力督办。市政协委员何静川提出:“要建立起以市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村卫生室的服务体系”,市政协作为重点提案调研督办,使这一体制很快得到建立。市政协委员王小萍提案《加快中医青年人才培养,建立师带徒制度》,市政协开展专项调研,有力推动了全市青年中医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搭建政协平台 凝聚社会之智
岐黄大讲堂作为市委交办市政协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进一步巩固深化岐黄文化论坛成果,推进庆阳打造“四个基地”,加快推动岐黄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自2024年3月16日首期举办以来,成功举办五期。吸引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中华传统医药委员会会员等13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9位专家教授、岐黄学者、长江学者、名中医,分别以肺系、心血管、脾胃、血液疾病防治等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提升了中医药思维、普及了健康生活理念。大讲堂还组织20名中医专家现场坐诊,传授前沿医学知识、促进技能提升。
讲好岐黄故事,创新产业路径。第五期以“中国算谷+岐黄故里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产业新未来”为主题的“人工智能+中医药”产业生态大会暨岐黄大讲堂,线上线下同步举办,先后开展主旨报告、学术报告、义诊及中医药师承教育拜师大会等多项活动。其间,部分企业与陇东学院医学院、庆阳市中医医院共同发起成立了庆阳“人工智能+中医药”产业联盟;庆阳市与1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涉及智慧中医药产业、中医AI大模型、智慧医馆等多个领域,签约金额20.1亿元。“数智岐黄·经方云”中医药AI大模型全国首次发布,“数智本草大模型”强势推介。此次活动把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推向了融合现代科技,引领中医药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和绿色化的守正出新之路。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振华表示,必将为全省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人工智能+中医药”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副会长申敬旺在发言中说:“推动中医药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是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种融合不仅是对传统中医药的创新,更是抢抓数字经济机遇的重要体现”。
李培峰、董竞成等专家认为:“未来的中医药学需要更广泛地与大数据、计算机技术等进行交融,以保持其文化的活力与现代性的契合”。
岐黄大讲堂以其高质量的内容、广泛的参与度及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庆阳品牌活动。线下累计参加人数达到4300人(次)。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同时,在报、台、网、端等平台开设岐黄大讲堂专题专栏、“岐黄文化”短视频账号,发布各类稿件260多条,全网浏览量达2000万+。对五期岐黄大讲堂进行全网直播,线上浏览量达到760万+,特别是“人工智能+中医药”产业生态大会暨岐黄大讲堂、师承大会全网直播浏览量突破300万。在人民日报、人民号、人民网、新华社、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新甘肃、视听甘肃等30多家中省媒体发布新闻稿件50余条,形成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声势。
揽八方之俊杰,集各方之精英。2023年10月举办的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则是把庆阳岐黄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又一次成功之举。论坛邀请国家部委、省级相关领导和院士、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等300多名嘉宾齐聚庆阳,共同探讨、共谋发展、共话未来,通过高质量举办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祭拜仪式、招商项目推介、产品展销、主题访谈、名医义诊、主题书画展等系列活动,高规格、高标准对外展示了岐黄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庆阳的良好形象,给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效提升了庆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张伯礼、李佃贵、董竞成、张其成等院士、国医大师围绕“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岐黄文化”“中医哲学”等主题登坛讲学、论道经方,为岐黄中医药发展问诊开方、传经送宝。张伯礼院士调研南佐遗址后赞许:“南良渚、北南佐,这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又一重要实证,也是岐黄文化形成于庆阳的有力佐证,必将对岐黄文化的挖掘研究产生重要深远影响”。国家部委、省级领导聚焦全市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深度调研,为“十四五”我市乃至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庆阳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力量和优势,在举办论坛、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弘扬中医药文化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论坛通过LOGO标识、书画作品、楹联、歌曲,开发岐黄药膳、岐黄圣泉、岐黄药枕系列文化产品;组织干部群众诵读《黄帝内经》,开展千人拜师、太极拳、八段锦、舞台剧、歌舞等文化活动,推动了文旅深度融合。邀请全国各地多名中医专家现场坐诊,开展义诊咨询、健康体验活动。此次论坛面向全国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征集学术论文150余篇,成为学习研究岐黄文化的重要资料。论坛邀请24家企业参展,共展出中药原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大健康产品、中医医疗器械5大类800余种产品,签约项目7个,共计24.29亿元,为岐黄文化产业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
岐黄文化大讲堂、岐黄文化论坛取得了极大成效:一是岐黄中医药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凝聚了发展共识;二是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汇聚了智慧力量;三是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得到强力推动,激发了创新动能;四是“岐黄故里”品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彰显了文化特质。
做深做实调研 提举政协之力
紧扣岐黄议题,做深做实调研,推动岐黄中医药传承创新是市政协提升庆阳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力抓手。按照市政协常委会安排,从5月份开始,市政协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带队,先后赴省外陕西铜川、湖北蕲春县、河南新密、天津及省内定西、平凉和市内庆城、华池等地,通过政策学习、实地考察、现场访谈、专家咨询、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岐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摸清了全市岐黄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现状,学习借鉴了兄弟省(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7月份,市政协召开全市岐黄中医药传承创新专题研讨会,组织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和广电旅游局等部门和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岐黄文化研究会等相关负责人开展了交流研讨,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就下一步如何推动岐黄文化传承创新提出了具体建议。
市岐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安定祥:“加大中药材种植,发展地道药材,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让庆阳地道中药材走向全国”。
市文旅局副局长贺炜:“加大非遗保护传承,进一步挖掘香包的防疫保健功效”。
市中医医院院长袁岳鹏:“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深挖专科特色,发挥带头和领军示范作用,推动中医治疗水平”。
调研组向市委提交了《全市岐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调研报告》。报告借鉴外地先进做法与经验,结合庆阳市发展实际,总结提炼出4个方面启示:一是中医药文化是擦亮地方品牌的重要载体;二是中医药产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三是康养文旅产业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四是重点专科建设是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围绕文化、产业、事业、机制4个方面提出了10多条对策建议,将成为推动岐黄文化挖掘、产业创新的真知灼见,思路借鉴。
同心聚力谋新篇,砥砺奋进著华章。市政协坚持深度建言、持续助力,步步推进、久久为功,将进一步助推岐黄文化成果转化,为庆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之为。
来源:庆阳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巩晓鸣 通讯员 王凯
编辑:董 隆
责编:黄昕鹏
主编:毛丽娟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