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重温《延安颂》
83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讲话指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本期文化之旅就为您介绍一首生动诠释了这一精神的歌曲《延安颂》。这首歌诞生于抗战烽火时期,它以深情的旋律描绘了宝塔山下的革命热土,用激昂的音符传递出民族不屈的信念。当"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的歌声响起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文艺工作者们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重温这首经典作品,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缅怀,更是对“文艺为人民”这一根本宗旨的永恒铭记。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全国军民不怕牺牲,奋起反抗侵略者的精神感染了来中国学习的朝鲜青年郑律成,他满怀热情地来到延安,成为了陕北公学第一期的学员。在延安,郑律成看到一批批有志青年们在这里训练学习,然后毅然走向抗日最前线。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让他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也点燃了他创作的激情。
193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当时还是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生的郑律成和同学们刚刚参加完一个在延安举行的群众大会,在回学校的路上,他看到落日余晖下的宝塔山仿佛披上了一件五彩霞衣,山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着激昂的抗战歌曲。这一幕深深的触动了郑律成,他鼓动身边文学系的同学莫耶给他写了一首名为《歌颂延安》的歌词,并迅速谱曲,完成了歌曲《延安颂》的创作。过了几天,延安礼堂举行了一场音乐会,郑律成邀请鲁迅艺术学院的老师唐荣枚和他一起合唱这首歌,并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郑律成评传》作者李惠善介绍说:
(唐荣枚用她美丽的歌喉抒情的唱延安的前半部分,高潮部分,郑律成用他自己洪亮的高音,两个人就是同时二重唱,大家的那种激情是特别高涨的,毛泽东的也是细心地听,然后热烈的鼓掌。)
《延安颂》把抒情性和战斗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了一起,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曲调气势恢弘,委婉流畅,倾注了曲作者对革命圣地的无比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编辑:黄文涛
韩 靖
主播:张乐民
责编:刘小曼
主编:肖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