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甘肃之声 > 正文
甘肃之声·文化之旅(2025年5月25日)

+1

-1

点赞

评论0


文化之旅——《灵动的“飞天”》(二)

飞天灵动飘逸的形象,跨越南北朝至元代的千年时光,在莫高窟诸多洞窟飘舞的飞天,留下了4500余身姿态各异的倩影,寄托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自由飞翔的渴望,表达了不同时代的民众在苦难中对美好佛国天堂的想象和向往,也构筑起一部立体的艺术史诗。本期文化之旅,我们再来一起了解隋唐以后敦煌壁画飞天形象的变化。

隋唐时期的飞天达到了华美巅峰。开凿于隋代的第305窟飞天群像密集,形成“天宫栏墙”效果,肤色晕染细腻,衣裙色彩艳丽,飘带如火焰升腾。线条看似柔弱又有整体的锐度,仍有南北朝的风格。并且首次出现了“散花飞天”的形象,飞天仙子手持花盘洒落天花,呼应《法华经》中“天女散花”典故。

初唐武则天时期开凿的第321窟双飞天是莫高窟最飘逸的飞天之一,两身飞天逆风飞翔,六条飘带如彩虹凌空,足踏流云,肌肤以“凹凸法”晕染出立体感。唇点朱砂,眉目低垂,尽显唐代仕女的温婉之美。

盛唐时期“反弹琵琶”的飞天形象开始出现,在第320窟中四身飞天环绕藻井,中央飞天反弹琵琶,左手上托,右腿高抬,飘带与云气形成螺旋构图,动态极富戏剧性。同样开凿于盛唐时期的第148窟出现了飞天群象的造型,涅槃窟中的飞天哀而不伤,环绕佛陀涅槃像奏乐散花,衣裙以石青、赭红交错,形成肃穆而灵动的对比。

从晚唐到元代的飞天形象呈现出世俗化与多元融合的特点。

开凿于晚唐时期的第161窟飞天化身乐舞伎,手持拍板、横笛,裙裾绘有团花纹样,面容丰腴,体现晚唐世俗审美。到了西夏,敦煌的飞天开始出现少数民族的形象。第327窟的献花伎乐飞天头戴桃形冠,身着党项族服饰,面容圆润,色彩浓郁,颜色朱红,展现多民族艺术交融。

元代的飞天受密宗影响,身形健硕如力士,以铁线描勾勒肌肉线条,与千手观音的繁复背光形成强烈对比,风格刚健神秘。第3窟千手观音飞天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今天我们提及的这些飞天形象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丝路文明交融的缩影。从北朝的朴拙到盛唐的华美,从西域的异域风情到中原的诗意表达,这些穿越千年的曼妙精灵,至今仍然在散发着千年敦煌的无穷魅力。

编辑:黄文涛

韩 靖

主播:瑛   洁

责编:刘小曼

主编:肖 波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