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一烽五燧“高月台”》
在河西走廊东端的古浪西靖山地,矗立着一座具有特殊军事价值的烽火台遗址——高月台墩。这座烽火台以“一烽五燧”的独特布局闻名,其主体烽台与五座辐射状分布的附属燧台构成复合型预警体系,成为研究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烽燧作为古代早期预警系统,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史记·周本纪》记载的“烽火戏诸侯”事件,生动展现了烽燧的军事功能: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数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失去信任。当犬戎真的入侵时,烽火再燃却无援兵响应,直接加速了西周灭亡。这一典故既揭示了烽燧的军事价值,也警示了信用体系对国家安危的影响。
至汉代,烽燧制度已发展出严密规范。景泰索桥古渡遗址出土的《烽火品约》竹简,将敌情细分为五类并对应不同的烽火信号:十敌以下燃一蓬草,千人攻城则燔三堆薪火。这种标准化信息传递机制,使长城防御体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高月台“一烽五燧”的结构正是这种制度的实物体现,五燧分守要冲,主台统筹信息,形成覆盖广泛的预警网络。
高月台墩的“一烽五燧”布局体现了古代军事工程的精妙设计。主体烽台作为信息中心,五座燧台呈“一”字辐射排列,间距控制在战马半日行程内。这种布局既保证预警范围最大化,又确保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与单体烽火台相比,复合型结构增强了防御纵深,形成多层次预警体系,体现了“点线结合”的军事防御思想。
在建筑材料上,烽燧采用当地黄土夯筑,这种技术就地取材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主体台基残存部分仍可见清晰的夯层,印证了汉代“版筑”工艺的成熟。附属燧台体积较小但分布密集,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形成视觉上的连续防线,对入侵者产生心理威慑。
烽燧不仅是军事设施,更成为文学中的经典意象。王维《陇西行》“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描绘了边塞紧急军情;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杨韫华《古北口》“夜深烽燧有微明”则赋予烽燧历史沧桑感。这些诗作使冰冷的军事设施升华为文化符号,承载着诗人对战争、和平、历史的深刻思考。
从周代“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到汉代《烽火品约》的制度规范,再到唐诗中的烽火意象,高月台墩见证了三千年文明演进。其“一烽五燧”的军事智慧,折射出古代边疆治理的体系化思维;而文学作品的反复吟咏,则证明了文化遗产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这座黄土夯筑的烽火台,至今仍在诉说着长城内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壮丽史诗。
主播:龙 天
编辑:岳 青
责编:刘前勇
主编:狄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