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甘肃之声 > 正文
甘肃之声·文化之旅(2025年5月21日)②

+1

-1

点赞

评论0

文化之旅——《一碗面的千年匠心》

清晨六点的兰州,黄河水面上浮着薄雾,街巷里已飘出牛肉汤的醇香。对于这座金城而言,牛肉面不仅是果腹之食,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当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在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这碗“中华第一面”终于以非遗的身份,向世界展示了西北匠人传承千年的面食智慧。

相传唐代使者途经兰州,将西域的拉面技艺与本地食材结合,创造出“汤清面劲”的雏形。至清代嘉庆年间,回族厨师马保子在陈汤中加入牛羊肝提鲜,首创“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感官标准,使这碗面完成了从民间小吃到地方名品的蜕变。

汤底的熬制堪称时间艺术。牛骨配十几种香料,文火慢煨五至七小时,骨髓精华尽融汤中。香料配方既有甘肃武都花椒的辛烈,又含南方草果的异香,这种跨地域的体验,恰似兰州作为丝路重镇的包容气质——黄河穿城而过,南北风味在此交融,麦香与椒香共舞,演绎着“舌尖上的丝路”。

兰州牛肉面的制作是力与美的精准把控。选料必用高筋面粉,和面时水温恒定30℃,以“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的古训锤炼面团。饧面时间如呼吸般讲究,冬春延长至半小时,让面筋充分舒展。溜条环节更是腕力与巧劲的博弈,面团经七次摔打拉伸,逐渐化作银丝绕指柔。

拉面过程堪称行为艺术。毛细面需八次对折,终成256根细如发丝的银链;大宽面则如韭叶舒展,麦浪翻涌。这不仅是技艺展现,更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面团在拉扯中完成蜕变,正如兰州人在岁月长河中的坚守与创新。

对兰州人而言,牛肉面是刻进基因的生活仪式。清晨的面馆里,食客的瓷碗碰撞声与拉面师的吆喝声交织,构成独特的城市交响乐。这碗面承载着游子的乡愁,漂泊他乡的兰州人闻到牛骨汤香,恍惚间便穿越回黄河铁桥畔的烟火人间。

文化赋能让这碗面焕发新生。兰州市创新打造“金城十二面”文化IP,将拉面技艺与二十四节气结合,推出“丝路面韵”文创丝巾等120余款衍生产品。在敦煌文博会期间,外国使节对着拉面师傅行云流水的技艺惊叹不已,这不仅是美食输出,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科技正在重塑这碗古老的面食。兰石集团研发的超高压熟湿面技术,攻克了传统拉面不易保存的难题,让“兰州味道”能跨越山海。产业升级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用现代供应链守护传统风味。

非遗保护则构建起双重屏障。市场监管部门的“陇上食安”智慧平台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用科技守护舌尖安全;文化传承研究院整理口述历史,建立技艺数据库,确保每个拉面动作都有迹可循。这种“传统技艺+现代治理”的模式,让牛肉面产业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上黄河,面馆里升腾的热气与街巷的喧闹,共同编织着兰州的市井画卷。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汤清如镜照古今,面舞银丝连天地,在坚守与创新中,讲述着属于中华美食的永恒传奇。


主播:文   佳

编辑:岳   青

责编:刘前勇

主编:狄春华


相关推荐
新闻晚高峰(5月21日)
  • 新闻晚高峰
  • 21分钟前
  • 0
+1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