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甘肃之声 > 正文
甘肃之声·文化之旅(2025年5月23日)②

+1

-1

点赞

评论0

文化之旅——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在兰州黄河之滨,一座座巨型水车如时光守护者般矗立,它们的木轮在湍急的河水中缓缓转动,发出吱呀作响的韵律,仿佛在诉说着五百年的沧桑岁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兰州人征服自然、创造文明的智慧结晶。

兰州,这座被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自古便面临着“水低岸高”的灌溉难题。明嘉靖年间,兰州段家滩人段续宦游南方,对湖广地区的筒车灌溉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历经数年试验,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成功创制出适合黄河水文的巨型水车。这种水车以榆木、柳木为材,轮辐直径达16.5米,利用黄河水流的冲击力驱动水斗提升河水,实现了“倒挽黄河水”的奇迹。

段续的发明彻底改变了兰州的命运。水车林立,黄河两岸的荒滩被滋养成沃土,“一个兰州城,半城果树园”的盛景由此诞生。至清末,兰州水车数量已达157轮;新中国成立初期,更增至252轮,灌溉面积超过10万亩,兰州也因此被誉为“水车之都”。这些水车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更成为黄河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兰州黄河大水车的制作技艺,凝聚着传统工匠的非凡智慧。其工艺流程繁复而精密,每一步都蕴含着世代传承的匠心:

选材之严:主轴必选大兴安岭油松或北方榆柳等百年良木,木质坚硬耐水浸,方能承受黄河急流的冲击。

设计之巧:水车结构无图纸可依,全凭“做头”工匠的脑图设计。辐条、刮板、水斗的布局需符合流体力学原理,确保提水效率最大化。

工艺之精:凿眼、拉卯、做榫楔等工序全凭手工完成,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安装时,匠人们用绳索、杠杆将数吨重的部件吊装到位,其场景堪称“黄河边上的行为艺术”。

协作之难:一架水车的制作需30余名工匠耗时3个月,从选料到安装需经历数十道工序,展现了古代集体协作的智慧。

黄河大水车不仅是灌溉工具,更是兰州人的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农耕哲学——水车依黄河之势而建,借自然之力运转,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水车转动时,木轮带起的水雾与黄河的浪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水车转、黄河流、瓜果香”的田园诗画。

这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催生了兰州人的“水车情结”。每逢节庆,水车旁会响起太平鼓的轰鸣,人们用舞蹈与歌声表达对水车的敬意。水车园、水车博览园等文化场所的兴建,更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游客们在此不仅能目睹水车提水的壮观场景,还能亲手体验制作水斗、刮板的乐趣,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2006年,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现代灌溉技术的普及,水车的实用价值逐渐消退,仅存的水车多成为文化符号。如何让这一古老技艺“活”在当下,成为传承人的使命。

国家级传承人段怡村等匠人,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尝试将水车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他们制作微型水车摆件、开发水车主题文创,甚至将水车原理应用于景观喷泉设计,让非遗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兰州水车博览园更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基地,通过展演、教学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项技艺。

兰州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母亲赐予兰州的礼物,也是先民留给后世的智慧丰碑。当木轮再次转动,它不仅在提水灌溉,更在诉说着一个民族征服自然、创造文明的故事。

werewrwe

主播:子 文

编辑:岳 青

责编:刘前勇

主编:狄春华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