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市县融媒 > 正文
平凉华亭:庭院养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1

-1

点赞

评论0

当传统庭院遇上现代养殖,当散养经济碰撞产业升级,华亭市以“空间重构、政策支撑、生态循环、组织引领、市场驱动”五维协同体系为支点,开创庭院经济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的振兴新范式。历经三年探索实践,4个乡镇6个养牛示范村实现户均增收超5万元,打造出“低门槛启动、全要素协同、多维度共赢”的肉牛产业发展路径,为全市肉牛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空间革命:方寸之地焕发产业生机

华亭模式的核心创新在于重构庭院经济价值链。通过实施“四改三换三建”工程(改圈、改槽、改水、改路;换门、换窗、换屋顶;建牛舍、建草料棚、建青贮池),将传统农家庭院升级为“前庭后厂”现代生产单元。既破解了规模养殖用地制约,又激活了农户闲置空间资源。河西镇新西村温广成家后院120平方米的彩钢牛棚采用分栏式设计,配备通风、饮水等基础养殖设施,前院景观花园与养殖区进行卫生隔离,形成标准化养殖单元的典型模板。这种因地制宜的改造既避免盲目追求高端设备,又通过雨污分离、消毒通道等基础建设实现人畜分离。根据走访统计,庭院改造使养殖设施现代化率提升60%,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增长3倍,证明适度现代化改造即可激活“方寸之地”的产业潜能。

政策赋能:普惠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创新阶梯式奖补机制彰显政策智慧。按照“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原则,对脱贫户、监测对象、一般户实施差异化补贴。既避免“一刀切”的资源浪费,又保障政策普惠性。马峡镇车厂沟村牛军平说:“我今年修建了2座牛棚,新建的每平方米补贴250元,旧棚改造补贴200元,还得到了4吨的青贮大礼包,确实补给了我的养殖成本。我听说,修建青贮池、干草棚也有补贴,后半年也想升级一下我的养殖硬件,扩大规模再创收嘛。”更值得称道的是“红牛贷+保险+补母”的金融安全网设计:活牛抵押低息贷款、“能繁母牛保险”对冲养殖风险,“见犊补母”扩大造血机能,“上门冻配”加速品种改良。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政策闭环,使287户示范户成功转型为现代家庭农场。

生态循环:绿色魔法点粪成金

河西镇景洼村和新西村构建的种养循环体系独具匠心,户用堆肥池将粪污自然堆储、发酵提质后转化为有机肥,重点用于华亭大黄、独活等道地中药材,以及油菜花、青贮玉米等特色作物种植。这种“饲草种植-庭院养殖-粪污制肥-有机还田”闭环,既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又形成经济生态双重效益:每亩耕地化肥用量减少40%,中药材种植成本降低25%;有机肥延伸出中药材深加工产业链,青贮玉米反哺养殖实现饲料自给率提升至80%。牛粪变“黑金”的绿色魔法,让生态包袱转化为产业优势。

党建领航:红色引擎凝聚发展势能

华亭创新推行“党建+产业链”发展模式,构建“党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员示范”三级联动体系,建立“三单一图”和“六个一”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市畜牧兽医局组建32人党员技术帮扶队,将政策宣讲、技术指导延伸到生产一线。在牛棚、青贮池等开设“田间课堂”246场次,针对不同养殖规模制定“一企一策”“一户一计”个性化方案,破解品种改良、青贮饲料配比、疫病防控等技术难题32项。针对养殖户散户“改不起、不会改”的痛点,市畜牧中心党员干部薛文勇的实践最具说服力,在牛棚圈舍手绘改造图纸,在青贮池放线改建、在犄角旮旯优化草棚等方式,带动周边180户散户完成养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这种“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致富岗”的组织创新,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产业升级的“红色引擎”。

市场驱动:全链增值释放乘数效应

市场化机制深度激活庭院经济价值空间。山寨乡刘河村肉牛产业跃升最具特色:用工业化思维谋划肉牛产业,盘活了村小学闲置资产,开展招商合建产业链条,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300万元建设的华园牧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产业升级新引擎。通过保底价收购养殖户肉牛,开发冷鲜分割肉深加工产品,使肉牛附加值提升60%。“以前卖活牛每头赚3000元,现在加工后利润突破5000元。”养牛大户马志学算起增收账。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分红”机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800吨,所创利润的5%反哺村集体经济,形成“农户保底收益+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提质增效”的良性循环,验证了“接二连三”产业融合的现实可行性。

从黄土窑洞到现代牛舍,从分散养殖到全链增值,华亭用实践验证:当传统农舍变身现代养殖单元,当政策活水浇灌庭院经济,当生态循环理念融入产业发展,沉睡的乡村资源就能焕发新生机。这种“小庭院大产业”的振兴路径,正在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鲜活注脚。


来源:华亭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华亭融媒 杨永栋  陈调蕊

编辑:窦维娟

责编:王学睿

主编:李彦龙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