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庄浪县南坪镇紧扣“党建引领、强村富民”目标,以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抱团发展”模式,通过整合资源、联运协作,着力破解单个村“资源零散、产业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等难题,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为全镇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2024年底,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37.2万元,村均41.32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363万元,村均27.9万元;经营性收益172.85万元,村均13.3万元。
强化组织联建,筑牢抱团发展“压舱石”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党委统筹、村级联动、企业运作”三级体系,在多方考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黑木耳产业为发展方向,引进山东一家食用菌企业投资建设。采取“1+3+X+N”模式,由企业和周边6个村成立产业链联合党委,引导村级跳出各自为战、分散发展的传统思维,整合苏坪等3村土地508亩,争取刘坪等4村村集体发展项目资金400万元,由企业投资1.06亿元建成水洛河流域食用菌产业园,建成黑木耳吊挂示范种植大棚262座、晾晒棚128座,建成养菌车间4座,建成日产10万棒菌棒生产线一条,年产菌棒1000万棒,采摘黑木耳314吨,实现年产值3886万元,净收益1124万元。通过优势资源互补,加快释放农村资源要素潜能,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释放规模效应,实现集约发展,打通强村富民新渠道。
推动村村联合,激活集体经济“新动能”
依托食用菌产业发展,按照“资金整合、资源共享、联村抱团”的思路,采取“强村+弱村”“资金+土地”的方式,以沈坪村为中心,打破村域限制,整合利用刘靳、中靳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200万元和13个村集体经济积累资金489万元,组建了庄浪县恒聚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成食用菌产业园二期项目,建成吊挂棚56座、晾晒棚24座、3个蓄水棚。由13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担任股东,建立资产运营、财务监督、收益分配等运营机制,实行“三合四分离”经营管理模式(三合:人力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整合;四分离:独立领导、独立监督、独立管理、独立经营),按照“春夏种菜、秋冬种菌”的发展思路,今年争取资金260万元,建成日光温室10座,种植黄瓜、圣女果、甜瓜等特色果蔬产品,打造集种植、销售和劳务就业为一体的新型产业链条。争取县上食用菌产业奖补资金,对每座吊挂棚补助2万元、晾晒棚补助0.5万元,激励和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黑木耳产业发展中来,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黑木耳成为全镇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深化联农带农,搭建强村富民“高架桥”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方位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由企业通过“集采集销”的方式,精准对接市场,打通销售渠道,引导多方客商采摘,解决销售问题。投入村集体发展资金的6个村,每村每年获得分红收入4万元;出资村集体积累资金投入到强村公司的13个村,按照各村出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村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在群众就业增收上,产业园常年用工需80多人,每人每年务工收入4万元以上。黑木耳采摘期园区每天需人工300人左右,每年采摘期2个月,人均月工资3000以上,年可增加务工收入180万元。同时,与CCTV-17展播品牌“庄山浪水”“甘肃耀龙”等媒体挂牌合作,通过直播带货和电商平台等形式,累计销售1.2万单,实现销售收入36万元以上。将苏坪、沈坪、大庄等3个村435户628亩土地流转到基地,按照每亩800元流转费,年收入土地流转费50.2万元。
来源:庄浪县融媒体中心
庄浪融媒:杨建强 刘静
编辑:高志翔
责编:许玲芳
主编:李彦龙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