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人的坚守让一根木头承载了时光的重量。木匠,不仅是一门手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的生生不息。在机械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仍有一群匠人以双手为笔、以木料为纸,默默守护着传承百年的木工技艺。或许,真正的匠心从来不是摈弃传统,而是让传统与未来温柔相拥。
在上关镇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有这样一位手艺人,他用46年的光阴将祖辈的匠心淬炼成永恒。魏根权出身于上关镇的一个木匠世家,自幼跟随祖父、父亲学习传统木工技艺。祖父的墨斗、父亲的刨刀,成为他童年记忆中最珍贵的“玩具”。13岁跟着父辈开始学习木艺后,他每日苦练榫卯结构、雕刻技艺,18岁起,他开始正式成为一名“木匠”,也成为“魏式木艺坊”的第五代传承人。
记者来到魏根权家中时,他正在定制一块梨木案板,只见他把一根根木材从储物间里抱出来,打样、出料、划线、榫卯制作、切割,满天飞舞的木屑将他包裹在了温暖的阳光里。
说到家族五代传承的荣耀,魏根权从他的“百宝箱”里一件件的向记者展示他的宝贝工具,“这是父辈传承下来的墨斗,这是平顶.....”,说完他又回到屋子里,小心翼翼的从柜子上打开他的家族相册,一张一张的介绍着,“这是我的父亲,这张是年轻时候的我.......”这些传家工具和老照片,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一部“活着”的木艺史诗。从磨得发光的墨斗到握得光滑的平顶,从黑白影像到彩色当下,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那一份“木不欺人,匠不欺心”的执着。或许,真正的传承就藏在这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工具、一代代人的目光交汇之中。
“作为邻居,我们的关系一直都很融洽,关系都很好,因为魏根权木工工艺做的细致,好多人都慕名来买他的木制家具,希望他可以把这个百年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上魏根权邻居赵明学说。
在机械化生产席卷一切的今天,像张菊香这样的木艺传承人妻子,用一生的陪伴与坚守,诠释了“匠心”二字最朴实的含义。她或许不曾站在聚光灯下,但一杯茶,一盘菜,这种默默的支持,让传统技艺得以穿越时空,生生不息。
“有时候饭端过去也顾不上吃,手扎破了,包一下又继续做木活,现在年龄大了,也做不动了,我说你就直接不做了,他说不,他喜欢这个。”魏根权妻子张菊香含泪说道。
木匠的伤,是岁月的勋章。当我们问到这么多的工具会不会意外划伤,魏根权挽起裤脚,给我们看他被平顶工具扎伤包裹着纱布的脚,随后,又伸出双手,给我们看早已被木材劈断的指甲。那双手布满茧疤,青筋突起,仿佛历经岁月磨砺的树皮。正是这双手,一块块大同小异的木材,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从我13岁跟着父亲学手艺,已经47年了,只要我能做的动,我就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木有木性,匠有匠性,踏踏实实才能做好一件家具。”魏根权说道。
魏根权的坚守与传承,不仅仅是个人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守护。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传统手工艺,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魏根权那盏祖传的桐油灯依旧亮着,灯影里晃动的,不仅是五代匠人的身影,更是一个民族对手艺的敬畏。
离开时,魏根权还在精心雕刻着别人预定的家用案板,刀锋游走间,木屑如花绽放。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一代代匠人用双手,将时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从祖父的木作到他的雕刻,五代人的匠心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正如他所说:“木头不会说话,你用心待它,它便还你千年不朽。”
来源:华亭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马丽娜 吴 敏
编辑:孙富霞
责编:黄昕鹏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