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市县融媒 > 正文
平凉崆峒区: 打造民生服务“强磁场”

+1

-1

点赞

评论0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碗热乎饭、一件厚棉衣、一笔救命钱,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对陷入困境的家庭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及时雨”。今年来,崆峒区中街街道城南路社区把社会救助当作兜住民生底线的关键事,锚定需求导向、多元施策、长效赋能的“三维坐标”,推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变成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锚定需求导向,精准识别“眼睛”和“耳朵”。为了第一时间发现困难群众,依托“爱心敲门队”每天进网入格的特点,特别留意低收入家庭特殊群体。同时,社区还设立了“鹰眼瞭望哨”,发动楼栋长、志愿者,让大家都成为社区的“眼睛”和“耳朵”,每天互相通个电话、发个消息,有情况及时反馈。光靠“腿勤”还不够,社区还打通了医保、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数据。

前阵子,居民李大姐家因为丈夫突发重病,治疗费一下子压得喘不过气,社区通过数据比对发现情况后,第一时间就联系上了她。

锚定多元施策,温暖护航“温度”和“速度”。为了扩大临时救助金的知晓率,社区工作人员化身“政策宣传员”,拿着宣传手册,到小区广场、便民超市门口,甚至直接走进居民家里,用大白话把政策讲明白。

“王姨,您家孩子看病花了不少钱,符合临时救助条件,能申请一笔救助金,能帮您减轻不少负担!”这样的对话,在社区里每天都在上演。

为了确保救助金真正发到最需要的人手里,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核实。他们走进群众家中,和他们唠家常,看看家里的生活状况;仔细查看身份证、户口本、医院诊断证明和费用单据,就像给家庭情况“做体检”。

看到有些老人眼花手抖,工作人员就手把手帮忙填表,连哪个地方该按手印都交代得明明白白。居民刘叔感慨地说:“以前觉得申请救助特别麻烦,现在社区工作人员都给办得妥妥当当,心里别提多暖了!”目前,社区申请办理临时救助金21户。

锚定长效赋能,民生提质“精度”和“力度”。社区构建“线上+线下”全域宣传矩阵,实现救助政策“抬头可见、指尖可触”。在线下,累计更新小区宣传栏 12处,张贴政策海报50余张,覆盖辖区12个居民小区;在电梯间、楼道口设置12块流动展板,让居民上下楼时就能了解政策。

在线上,社区微信公众号、网格群,推送政策解读图文2期,覆盖群众200余人次。同时。社区依托“板凳会”,组织工作人员、民政专员与居民围坐聊天,已累计举办2场,现场解答群众疑问100余人,真正把政策讲得通俗易懂。并建立“1+3+N”回访机制:对每户受助家庭1周内首次电话回访,了解资金使用情况;3周内开展首次入户走访,实地查看生活改善状况;之后根据家庭需求,提供N次持续性帮扶。截至目前,已累计回访受助家庭15户,收集需求建议5条,解决生活难题12件。


来源:崆峒区融媒体中心

崆峒融媒:魏丽 刘艳

编辑:周俐利

责编:黄昕鹏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