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要闻速递 > 正文
国网甘肃电科院:做好“绿色电网守护者”

+1

-1

收藏

评论0

一直以来,国网甘肃电科院电网环保团队严格落实全面环境管理理念,全力推动甘肃电网迈上绿色发展新征程。

1984年团队刚组建时只有寥寥4人,通过近三十年筚路蓝缕、脚踏实地的专业建设,到现在发展为包括2名博士、3名正高级工程师、9名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在内共计27人的年龄结构合理、蓬勃向上的团队。他们晨迎朝阳晚披霞,严谨勘查每一个建设项目,为守好甘肃电网绿色和谐发展底线竭心尽力。

初露锋芒 科技创新赋能电网环保

电网工程电磁环境影响的量化评价是环评中很重要的一环,而彼时工作智能化远不及当下,大量电磁环境预测数据完全依靠复杂的公式进行极为繁琐的手工计算,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已远不能满足环评工作的要求,为此,团队誓要通过设计计算软件解决这个难题。

“要确保软件的预测精度,预测对象数学模型的合理搭建是基础。而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因素众多,要实现精确建模难度很大。那段时间大家经常加班到晚上十点,为了修正一个参数而争得面红耳赤。”对于这段经历高世刚仍记忆犹新,“不过那一年的历练对我们的成长起了很大的助推,积攒下来的知识也是后来我们通过注册环评师的坚实基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团队成员查阅大量文献,从不同环境影响因子计算模型搭建与优化、不同设计参数下预测与结果比对,到协同其他专业开展计算软件开发、界面可视化优化设计。历时近一年终于完成“高压输电线路电磁场无线电计算分析”软件设计并获得软件著作权。该软件自2009年1月试用起,因其高效的计算效率、精确的计算精度及丰富的计算功能而在近两百个工程上得以应用,为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工程顺利开展按下了“加速键”。

守疆拓土 工程环评验收再上台阶

电网建设项目因考虑尽量减少输电走廊对生态环境和民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规划路径多在山川沟壑甚至人迹罕至之处,需要背着设备、干粮跋山涉水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面对困难的条件,这支以巾帼“女汉子”为主力军的团队,秉承陇电铁军敢做善为、迎难而上的精神,高质量完成了近四百个工程的环评任务,并于2009年获评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颁发的“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2011年7月的一天,天祝330千伏送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顺利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技术评审后,项目负责人武广萍面色沉重的匆匆离开会场。“其实,武师傅刚接手项目没多久,她的母亲就患病在床了。”李小娟回忆到,“得知情况后大家都劝她回家照顾老人,但她担心其他同事不熟悉项目会影响评审结果,所以一直坚持到评审会结束。”

多年的潜心磨练让团队有了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去迎接更大的挑战。2020年团队首次独立承担750千伏电压等级工程——750千伏河西电网加强工程竣工环保验收。面对1000余公里线路及6座750千伏变电站繁重的竣工验收调查工作,团队本着“绝不遗漏一个环保目标、绝不忽略任何一个生态敏感区”的初心,全力开启验收工作。

6月的河西走廊,时而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时而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大家经常每天要在毫无遮蔽的戈壁滩上工作近十个小时。记得有一日,没顾上吃午饭的大家直到晚上七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进到一家面馆。围坐在一起看着嘴唇起皮、蓬头垢面的每个人,大家互相打趣起来,突然曹碧波指着张鹏的后脖颈喊道:“最白的张鹏皮肤果然最娇嫩,才晒了四五个小时就开始蜕皮啦!”

历时四个月细致深入地现场调查和40余天三易其稿的报告编写,团队顺利完成甘肃省这一重大工程的全部竣工验收调查,切实践行了绿色电网守护者的使命,为打开西北清洁能源外送高速通道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新启山林 电力数据助力污染防治

守好电网环保主责的同时,团队也在主动响应国家环保大局要求,以更高的站位思考生态环保、减碳降污新举措。围绕“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团队积极协调各方建立沟通合作机制,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成多方共治社会发展、环境治理难题,并探索出利用电力大数据助力黄河流域污染防治的新路径。

2021年团队创新搭建了甘肃省智慧环保用电监测平台,利用平台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接入用电数据关联分析企业排污行为,为环保监管切实发挥了辅助监测作用。“借助电力大数据的‘电眼金睛’,可以有力提升地方环保部门监管效率,降低区域环境污染的同时,反向督促企业提升污染排放治理能力。”李小娟说道,“这次尝试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挖掘电力大数据价值赋能生态环保的决心。”

利用平台出具的企业污染防治分析报告受到了多个政府部门的肯定和引用,提升了区域大数据应用及管理水平,促成了政企协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团队深受鼓舞并继续开展平台功能扩项,谋划打造“电力、环保、企业”三大数据湖,为甘肃电网环保工作更好融入国家环保大局持续注力。

“目前,我们团队正在全力推进的六氟化硫替代混合气体的试点应用已初战告捷,标志着甘肃电力在设备侧节能减排上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陈宏刚说,“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六氟化硫替代气体试点改造应用过程中的难点,协同多专业开展科技攻关,全力推进在甘肃省内的推广应用。”


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晓含

责编:许玲芳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