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要闻速递 > 正文
书讯 | “简”述中国丛书出版

+1

-1

收藏

评论0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简”述中国丛书中的《文书皇皇——简牍中的诏令文书》《行役戍备——河西汉塞的日常生活》,并将陆续推出丛书中的《长毋相忘——一封来自汉塞边关的家书》《三尺律令——河西汉塞的司法生活》等。

图片

该丛书由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总主编,旨在深入挖掘简牍这种特殊的文字载体的内涵,以简明通俗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大众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文书皇皇》介绍

《文书皇皇——简牍中的诏令文书》分生态保护、任免升迁、民风民俗、禁止之事、乘守边塞、官司纠纷、宦海浮沉、地湾往事、出入金关共九个板块,介绍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名物知识,如应书、除补、腊祭、四时禁、方相氏、铸私钱、塞天田、守御器,以及秦汉时期的军功封赏、官员升迁途径、吏卒请假程序等。

图片

《文书皇皇》目录

第一章  生态保护

002 四时之禁

004 毋伐树木

第二章  任免升迁

008 汉代基层官吏的升迁途径

011 一份未正式生效的官员任免文件

016 两千年前的人事调动

第三章  民风习俗

020 修治社稷

024 社祭祝祷辞

028 两千年前的腊八节

032 婚嫁的花费标准

035 河西边塞的社祭

第四章  禁止之事

040 禁役使秦胡卢水士民书

043 禁盗墓中衣

046 毋私铸钱

049 禁屠杀马牛

第五章  乘塞守边

052 武器配备

056 道听途说的军国大事

059 居延驿置道里

062 塞防检查

065 大赦天下

068 边塞的后勤供应

072 匈奴犯边点烽火

077 汉代的军功封赏

082 汉代官吏的工资

086 民以食为天

第六章  官司纠纷

090 马驹之死

095 酗酒伤人

101 一名基层公务员的宦海沉浮

107 夜采胡芋迷途记

112 工作中的斗殴

117 一宗官民之间的经济纠纷案

第七章  宦海浮沉

128 未按期归还器物怎么办

131 贫急软弱被免职

133 被杖责五十大板的候史

136 吞远隧的鼓

139 未按时送达的檄书

144 檄书延期的惩罚

148 隧长的病假条

151 消失的隧长和兵器

第八章  地湾往事

154 弱水河畔的古城

159 屯戍劳作的田卒

162 赊欠追债花名册

164 戍卒之衣

166 戍卒之屋

169 边塞医疗

171 一牍二书殷勤问

175 见字如面恩情厚

第九章  出入金关

178 肩枕弱水过金关

184 身份高贵的使者团队

186 通关必备家属符

188 长途贩运不容易

191 觅迹悬索关

194 巡视天田中的日迹梼

196 万石仓印

199 金关的“弼马温”

202 图片来源

207 后  记

《行役戍备》介绍

《行役戍备——河西汉塞的日常生活》分汉塞边关的生活日常、汉简里的岁时节庆、汉塞边关的文化教育、边塞的军事生活、汉简里的人间四味五个板块,介绍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名物知识,如帛鱼、刚卯、渔网、出火具、蹴鞠、竹笛、社祭、秋射等,并通过递送文书、屯戍劳作、衣食住行、候望烽火、编织衣鞋、砍伐茭草、畜牧马牛、秋射考核、精神信仰、文化学习、汉塞月令等方面相关简牍的延伸解读,翔实地记录了当时边塞吏卒的屯戍日常生活。

图片

《行役戍备》目录

第一章 汉塞边关的生活日常

002 蹴 鞠

005 居延竹笛

007 渔 网

011 帛 鱼

014 钻木取火

022 阳燧高迁

027 刚 卯

033 尺牍一封诉衷情

040 元致子方书

第二章 汉简里的岁时节庆

046 立春:万物之中希望最美

050 立夏:万物竞自由

056 立秋:秋祀社祭正当时

064 立冬:穿针引线备衣忙

066 冬至:一阳始生

072 大寒:君子行役苦

082 一元复始:汉代的春节

086 悬泉亭次行:冬至日的劳作

092 春种秋收:汉简里的四时八节

094 重节:肩水金关的端午节

097 出茭饲马:仓曹史宗的劳动节

101 三冬暖阳:敦煌女子玉门关外送衣记

第三章 汉塞边关的文化教育

108 开卷有益:古人的读简生活

115 竹木春秋:简牍小知识

126 天雨粟之《苍颉》篇

132 奇觚之《急就篇》

137 信笔涂鸦

第四章 边塞的军事生活

146 封检:汉代的文书保密措施

152 张掖都尉棨信:出入关门的凭证

154 转射:观察敌情的瞭望孔

156 明白大扁书:挂在显眼处的官府通告

160 秋射:河西边塞的军事考核

第五章 汉简里的人间四味

164 吃 醋

169 北水咸苦

173 苦尽甘来

180 盐胜雪,喜初尝

185 悬泉置的美清酱

191 图片来源

202 后 记

总 序

“简”述中国

甘肃简牍博物馆  朱建军

简牍是纸张发明前中国古人最重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中国古人将竹木削成薄片,研墨笔书,如《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早在商朝时期,古人除了以甲骨契刻文字外,还将竹木简牍编联成册,记载国家政令典章。《墨子·兼爱》载“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说的就是古人通过书写竹木简牍,刻琢金石盘盂,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保存下来,留传后世。

在中国古代先后有两次比较重要的简牍发现,一是西汉时的孔壁中书,二是西晋时的汲冢竹书,人们将其称为“孔壁汲冢”。这两次出土以先秦时的典籍为主,这些古文典籍的发现对中国古代学术史产生过重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初迄今,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历年历次出土的简牍约30万枚,包括楚简、秦简、汉简、三国吴简、晋简等,其时代涵盖了先秦战国至汉晋。简牍记载的内容从大的方面而言,主要包括文书和典籍两大类。文书类包括各种体裁和形制的官私文书,属于实用文体;典籍类则包括各种思想文化的作品,属于艺文典籍。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形成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民族交融等发展的重要时期,因这些政令文书和艺文典籍文献主要记载于竹木简牍之上,故我们称这一时期为“简牍时代”。

甘肃是近世以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区,自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探险家斯坦因(A.Stein)第二次中亚探险期间在敦煌汉长城烽燧遗址掘获700多枚汉简(不包括2000多件残片)以来,至1990—1992年敦煌悬泉汉简的发现,历年历次在汉代敦煌、张掖和酒泉郡的长城烽燧遗址和悬泉置遗址出土了数万枚简牍,这其中汉简占绝大部分。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有近4万枚秦汉魏晋简牍,本丛书中统称为“甘肃简牍”或“甘肃汉简”。

与南方墓葬出土的以先秦典籍为主的简牍不同,甘肃汉简内容丰富,以日常书写的方式,多角度体现了汉塞边关吏卒们的政令文书、屯戍生活、书信往来、天文历法、农事生产、交通保障等。这些不曾为史书记载的历史细节,真实地重现了汉代河西边塞的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丰富了古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以简牍为主要藏品的专题博物馆,这要求馆里的每一位员工都要熟悉馆藏的近4万枚简牍,以便更好从事各自岗位上的工作。讲好简牍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数万枚甘肃简牍是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献,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自不待言,在学者们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讲述简牍故事,弘扬简牍文化,是甘肃简牍博物馆在新时期的重要课题,也是甘肃简牍博物馆所应承担的使命和工作。讲好简牍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简’述中国”丛书就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和努力。

来源:西南交大出版社公众号


编辑:窦维娟

责编:黄昕鹏

主编:毛丽娟

监制:杨柱周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