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镇综治中心,墙面上两组数据曲线勾勒出基层治理的十年之变:2014年全镇矛盾纠纷调处量287件,到2024年骤降至149件。而同期基层自主化解率从52%攀升至83%。
这个曾因移民聚集而纠纷频发的乡镇,何以在十年间实现矛盾调解量“下跌”?
“此消彼长”的数据背后,是“四级七天”调解法构建的基层善治新模式不断发力的结果。
源于河西走廊沃土的治理密码,正以系统思维重构基层治理生态,在主动创安主动创稳背景和法治框架下编织出一张充满温情的矛盾纠纷化解网络,在“枫桥经验”的本土化创新实践中开辟出新路径。
四级过滤:构建社会治理“金字塔”
何为“四级七天”调解法?
这是高台县“土生土长”的基层治理办法。针对全县基层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的实际,高台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于2014年在全县探索推行“四级七天”调解法,自下而上科学划分网格员、村调解委员会、镇综治中心、镇党委政府四个层级,让基层成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主阵地”,推动矛盾纠纷分级调处,在7天内高效化解、限时办结。
“灌溉水淹没南瓜地那天,我真怕要打官司。”高台县骆驼城镇梧桐村村民王贵军回忆起自己遇到的糟心事。去年10月,邻居引水浇地时冲垮灌渠,导致他已经坐果的2亩南瓜全部绝收。
双方因赔偿问题争执不下。网格员首次调解未果后,上报村委会。村委会主任邢宗旭“面对面”“背对背”调解,当双方因对赔偿金额产生分歧时,调解接力棒传到镇综治中心。镇综治中心引入司法所进行法律定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
这场可能升级的纠纷,在4天内完成三级跳化解,得益于“四级七天”调解法构建的层级明确的调解体系。
高台县骆驼城镇“四级七天”调解法治理成效。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富贵摄
“四级七天”调解法的治理密码就在于分层明晰和落实基层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的责任,让基层成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主阵地”——
专职网格员立足于“早”,作为“前沿哨兵”实现全域感知,第一时间发现矛盾并进行首次调解;
村调委会着眼于“熟”,化身“和事佬”,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用乡情民约柔性化解,切断纠纷源头;
乡镇综治中心聚焦“联”,协调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治理资源,进行集中调解;
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紧扣“统”,组建工作专班,综合研判、分类施策,集中调处化解。
以上四个层级,每个层级既是矛盾化解的“处理器”,更是风险防控的“防火墙”。如同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四个层级调解环环相扣,构建了金字塔式的矛盾纠纷分级过滤体系,达到案结事了、息诉止争、群众满意的目的。
如同精准运转的齿轮组,每个层级科学运用调解策略——从“情”字破冰到“理”字析事,最终以“法”字定分。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讲明“情理”。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关注群众的利益诉求,正确处理法律与感情、公正和人情的关系,实现群众的合理愿望。
循循善诱、动之以情讲透“道理”。针对不同矛盾问题,精准把握群众的情绪和诉求,把大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入心入脑,让群众认同并遵守;将小道理讲得恰如其分、入情入理,让群众看到客观公正的立场。通过耐心细致地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明、把利弊讲透,引导群众妥善处理利益关系,合法合理合情地维护权益。
深入浅出、义正辞严讲清“法理”。用群众语言诠释法理,用鲜活案例讲清法理,引导群众强化法治思维,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这种层级治理的智慧,在骆驼城镇综治中心的柱状图数据中得以印证:2014年至今,一二级调解层级处理量占比从52%跃升至83%,三四级疑难案件占比则持续压缩。
矛盾化解就像流水,既要修渠导流,更要分级筑坝。通过建立分级响应机制,这种分级诊疗式的矛盾化解机制,既避免“小病大治”的资源浪费,又防止“大病迟治”的风险累积,群众对纠纷解决满意度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公信力显著增强。
七天闭环:协同共治激发调解新效能
“七天”,这个源于河西走廊“周”文化的生产周期计量单位,不仅是时限刻度,更是乡亲们的心理契约。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乡亲们交流时,常用“这周办了”“这周就走”作为约定的时间概念。
张掖将这种地域文化转化为治理优势,将四个层级的调解流程细化为“1+2+2+2”的七天闭环,用“黄金七日”搭建起多元共治的时空坐标。
一场秋收争执竟引发轻伤案件,刑事追责与邻里情谊如何平衡?
2024年秋收期间,甘州区同村村民赵某与崔某某因口角升级为肢体冲突,致赵某两根肋骨骨折构成轻伤二级。当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诉求交织时,甘州区西郊法庭提前介入后,运用“四级七天”调解法和“一庭两所一中心+”联动机制,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综治中心及村两委、网格员等多方力量,最终促成崔某某赔偿5万元并获刑事谅解。
这场原本可能对簿公堂的纠纷,通过“四级七天”调解法的合力,最终息诉止争、案结事了。
“四级七天”调解法工作流程及运行机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马伊星摄
“独木不成林,单弦难成曲。”层级治理不是机械分工,而是有机的生命系统,通过多元化纠纷化解手段,构建协同共治机制,推动矛盾处置提速增效。
着眼前置防线,健全排查报告机制。张掖市创新建立矛盾纠纷登记表、移交表、民情报告单“两表一单”制度,通过流程再造实现矛盾化解的标准化管理。各级坚持日排查、周分析、月研判,发挥基层网格员、治安户长、基层民警、情报信息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常态化起底排查,确保矛盾纠纷隐患及时发现上报。
着眼力量聚合,健全联动调解机制。推进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6个县(区)综治中心全部实现“多中心合一、多窗口入驻”,80%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实现与司法所融合发展,综治中心统筹治理资源力量的能力持续加强。对基层发生的重大矛盾纠纷或移交的诉前调解案件,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统筹组织基层站所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力量多元调处化解,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调解质量,减轻群众诉累,节约司法成本。
着眼实质化解,健全包案调处机制。落实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的“四定三包”责任制,每起纠纷变成了“责任田”,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条,实现每起纠纷有人管、必落实。
着眼前瞻治理,健全研判预警机制。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每月对辖区矛盾纠纷进行分析,评估风险等级,研判整体形势。对排查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报告上级党委政法委或乡镇(街道)党委,督促有关方面加强源头预防,做到全量研判预警防微杜渐。
四套机制环环相扣、高效联动,推动98%的纠纷在七日内化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这种时效控制,既保持了当地群众“周事周毕”的生活节律,又契合现代行政效率要求,同时为法律程序留足空间,形成独特的治理韵律,创新构建党组织领导、群众主体、多方协同的共治格局。
如今,干部上门调解的身影多了,群众到镇里“讨说法”的少了,既提升了干部的责任意识,也让群众感受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的治理温度,真正实现90%以上矛盾在镇村两级化解。
守正创新:激活基层善治“新动能”
“民情快递单”?没错,这张快递单传递的正是社情民意!
近日,在临泽县沙河镇,“民情快递单”系统成功预警处置了一起因房屋渗水引发的矛盾纠纷。
前不久,颐和社区居民张大爷向社区网格员反映,楼上住户卫生间漏水将其屋顶大面积损坏,双方因此发生了纠纷。网格员在了解情况后通过“陇情E通”手持终端进行受理、登记,初次调解未果后,遂将情况上报。最终,镇综治中心按照“四级七天”调解法相关流程沟通调解,双方最终就屋顶修缮达成一致意见,签订和解协议。
为更好地感知社情民意,张掖市创新推出“民情快递单”。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干部、网格员、治安户长担任“民情快递员”。他们化身“行走的传感器”深入一线,了解社情民意,积极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保障“民情快递”便民畅通。同时,充分发挥职能,化解纠纷、调解矛盾、疏导情绪,止矛盾纠纷于未发。
记者现场采访“四级七天”调解法治理案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伏润之摄
创新的火花在张掖基层不断迸发。山丹县研发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矛盾热力图预警;肃南县从各族群众“喝茶说事”的生活习惯入手,推出并不断实践“一碗奶茶”调解法,探索民族聚居地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有效模式……
这些创新举措既延续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精髓,又展现出运用法治思维、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的时代特征。
由于落地实、成效佳,2023年11月,高台县“四级七天”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近期,张掖市各级各部门全面推广运用“四级七天”调解法,着力规范调解流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实践表明,“四级七天”调解法解决了调解资源分散、责任主体不明、时限缺乏约束等突出问题,让百姓有了说理的地方,矛盾有了疏解的渠道,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带着泥土芬芳的创新实践,使张掖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刑事案件发案数、治安案件受理数连续3年实现“双下降”,平安甘肃暨主动创稳成效考核连续6年“优秀”。
一组组数据,丈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坚实步伐。这种将制度优势、文化传统、科技赋能有机结合的治理创新,既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中国之治”基层密码的创新性发展。
【记者手记】
奏响基层治理“大合唱”
基层治理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独角戏”,而是群策群力的“大合唱”。
从“矛盾中转站”到“问题终点站”,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张掖市推行的“土办法”,将零散调解资源整合成治理合力,让群众评事说理有地方,让矛盾疏解有渠道,种种举措令人眼前一亮。
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就做不好群众工作。采访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基层治理的核心密码就藏在“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化解民忧”的实践中。全市1819名专职网格员深耕责任田,通过常态化走访构建起社情民意数据库,配套建立四个层级的“分级诊疗”调处机制,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法治是定分止争的压舱石,张掖市创新推行“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模式,通过司法所、人民法庭等专业力量介入重大矛盾调解,赋予调解协议法律效力,让“和为贵”的传统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得益彰。
各类矛盾纠纷的限时办结,让诉求得到及时回应、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满意度更高,党组织的公信力也更高。当干部围着群众转、法理伴着乡情讲,这样,群众就真正成了主角,基层矛盾纠纷才能化解于无形。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昝琦 伏润之 张富贵 苏家英 侯洪建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李静
来源:新甘肃
编辑:陈思婧
责编:许玲芳
主编:李彦龙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