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牧场上,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潘阳阳教授带领团队穿梭于草场与实验室之间,以教育与科研为笔,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动人的劳动篇章。
在五一劳动节,让我们走近这位“牦牛医生”,探寻他深耕教育与临床兽医学领域,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
育乡村振兴“新农人”,交育人满意答卷
从教九年来,潘阳阳教授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当学生用所学知识改变牧民生活时,就是教育者最幸福的时刻。”谈及教育成果,潘阳阳眼中满是自豪。他培养的学生中,有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人成为基层畜牧站的骨干力量,更多学子扎根高原,运用冻精技术改良牦牛品种,显著提升牧民收入。每年暑假,一群特殊的“劳动者”总会回到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已毕业的学生们主动放弃休假,自费返岗,手把手教牧民们操作人工授精设备。“教育不仅是技术传授,更是服务乡村热忱的培育。” 潘阳阳表示,教育是一场“接力劳动”,他致力于培养的,是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新农人”。
以劳动为笔,书写科技助农新篇
“讲起劳动,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在田间地头劳作。但实际上,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讲课、授课、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等,这些都属于劳动范畴。更为关键的是,将自己的科研技术、能力和成果传递给基层劳动者,这是对劳动更优质的服务体现。举例来说,我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科研技术与成果深入基层、走进乡村,和基层农牧民一同工作、生活,甚至住在他们家中,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我还会带领学生一同前往,让他们认识基层劳动,亲身参与到基层劳动当中。我们在甘南设有一个科技小院,在那里,我们练就新农本领,致力于提升基层劳动者的科技能力与水平,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劳动效率。作为一名劳动者,我常常与众多劳动者协同工作,并且一直希望运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来提升他们的劳动成效。所以,我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潘阳阳满怀欣慰地说道。
AI时代下,做握试管又沾泥土的“新人”
对于兽医行业未来发展,潘阳阳指出,AI技术虽带来机遇,但临床操作仍需人工主导,抗病育种是临床兽医学的突破方向。作为农学高校教师,他将讲课、科研、服务基层都视为劳动实践,每年坚持带领学生前往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提升基层劳动者科技能力。回顾兽医工作经历,潘阳阳坦言充满艰辛与挑战,但牧民的信任与依赖,成为他坚守的动力。他也寄语青年:想投身临床兽医学,需能吃苦、掌握过硬技能、具备责任心。
从三尺讲台到雪山牧场,潘阳阳教授用冻精管连接教育与民生,以“科技小院”浇筑乡村振兴之路。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这位在雪域高原默默耕耘的最美劳动者致敬,是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劳动者,让劳动之美在青藏高原的每一株牧草间绽放。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钟姊姣
责编:王学睿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