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广袤的田野上
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正在上演
主角不是传统的庄稼把式
而是一群带着手机、无人机
玩转“智慧农业”的
“90后新农人”
他们用电商直播代替赶集叫卖
用数据分析替代祖传经验
在黄土地上书写着
属于“新农人”的“种地新姿势”
🐑张忠山🐑
“90后羊倌”的乡村振兴路
△在东乡族自治县伊菲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张忠山查看羊羔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
很多村民靠放羊为生
出生于1994年的张忠山
儿时常与羊为伴
△张忠山(右)和同事查看羊羔的生长情况。
大专毕业后
他前往大城市
见识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2017年他毅然回到大山
选择再次与羊为伴
蹚出了一条创业新路
△在东乡族自治县伊菲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张忠山(左)和同事一起整理冰柜内摆放的羊肉样品。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这位“90后”全国人大代表
从上海打工青年变身家乡“羊倌”
通过电商将“东乡贡羊”销往全国各地
从5户社员起步
如今带动2000多名村民增收
人均年收入增长8%
“要让甘肃牛羊走向世界餐桌”
这是他当选人大代表后的新目标
✈马云锡✈
用无人机“飞”出乡村振兴“新航线”
△马云锡检查无人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95后”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马云锡
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
他创立的甘肃绿控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取名自“绿色防控,精准施药”理念
将无人机技术与农业结合
成功实现了农药使用量减少30%
作业效率提升50倍的目标
△植保无人机作业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3年,永昌
他召集40台无人机
连续作业18天
为18万亩农田抗旱保粮
保住了家乡的玉米产量
△马云锡团队为大家进行植保无人机科普知识讲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校园实验室里炸机32次的“航模少年”
到带领团队治理40万亩生态屏障的“无人机队长”
这位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
“90后”硕士毕业生
用7年时间将实验室里的无人机图纸
变成了守护西部生态的“空中卫士”
在草原修复、农田抗旱保粮的战场上
书写着新农人的担当
🦞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盐碱地里养出“海鲜”
△张掖市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村企合作建设农光互补分布式发电项目。
在张掖临泽县
丰森合作社创新“陆基工厂化”模式
在张掖盐碱地成功养殖南美白对虾
通过精准调控水质
模拟海洋环境
让西北群众吃上了新鲜水产
△张掖市临泽县白寨村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捕捞鲈鱼和彩虹鲷。(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王将李文儒张敏凤摄)
如今,合作社又扩大了养殖规模
增加养殖品种
养起了鲈鱼、彩虹鲷和石斑鱼
合作社的
厂长吕小军和副厂长袁杰
都是“90后”
△张掖市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观察鲈鱼生长状况。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王将摄
今年
他们准备放开手脚
建设生态智慧牧场
努力打造河西地区
鱼虾蟹育种繁殖养殖基地
让水产养殖产业旺起来
🐝孙光朋、贾玉花🐝
电商架起山货出山路
△陇南市武都区裕河镇余家河村“新农人”孙光朋、贾玉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李旭春摄
孙光朋和贾玉花
都是土生土长的
“90后”农村青年
这对夫妻
是武都区裕河镇的电商达人
通过直播带货
他们把棒棒巢土蜂蜜
原生态茶叶等土特产卖向全国
带动200多户群众增收
让家乡的宝贝走出大山
是他们不变的初心
🪴王斌、孙香芸🪴
多肉种出“美丽经济”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何香利摄
从一盆“黑法师”多肉起步
这对“多肉夫妻”王斌、孙香芸
用十年光阴打造了“多肉王国”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何香利摄
他们创新“盆栽+场景营销”模式
线上直播带货
线下发展农旅融合
年收入达15万元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何香利摄
更令人欣喜的是
他们创新打造了
集“围炉煮茶”“书法禅舍”
“花卉观赏”“草莓采摘”“儿童游乐”
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基地
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时尚活力
△“大棚主”王斌。图源平凉日报微信
“把爱好变成事业,还能带动乡亲致富”
孙香芸这样描述他们的“花花世界”
当一架架无人机
完成作业任务
当一单单直播间农产品
确认发货
这些“90后新农人”的故事
还在不断上演
当村里来了“新农人”
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
和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来源:新甘肃
编辑:高志翔
责编:黄昕鹏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