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要闻速递 > 正文
【甘快看】奏响“文润平凉”最强音——看甘肃平凉文化事业进阶之路

+1

-1

点赞

评论0

一场星光熠熠的曲艺盛会——“与人民同行”中国曲艺家协会“送欢笑”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文艺志愿者走进甘肃平凉演出将在5月18日拉开大幕。鞠萍、戴志诚、巩汉林、刘权利、刘全和、王二妮、云飞等知名艺术家齐聚平凉,为平凉市民送上一场精彩纷呈、独具韵味的文化大餐。

以“文”会友,“艺”览天下。

国家级重大文化活动在平凉举办,吸引全国文艺工作者走进、了解平凉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推动平凉以更加饱满、多元的面貌亮相全国,持续为平凉文化IP加码。

图片来源:平凉市委宣传部

一手厚植文化底蕴,一手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平凉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开启一条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建设特色文化名市的发展之路。

挖掘资源延续历史文脉

翻开中国浩如烟海的史册,稍作浏览,我们便不难发现,平凉,这个地处西北一隅的偏僻之地,竟然在华夏古国光华四射的文明史上,占据着那么重要的一席之地。

轩辕黄帝问道于道源圣地崆峒山,伏羲氏诞生于古成纪,西王母等始祖“祖籍平凉”,境内已发现仰韶、齐家等各个时期的古遗址2000多处。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耕文化。秦始皇、汉武帝曾先后登临崆峒山,寻道西巡。隋代大兴国寺供奉的佛舍利金银棺、西周青铜器和南宋用于外贸交流的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以皇甫谧、牛僧孺、吴玠、吴璘、刘锜、赵时春、慕天颜等为代表的历史人物彪炳史册,以金庸武侠小说大量叙述的崆峒武术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珍贵多样,以纸织画、铜嵌画、挂毯地毯、剪纸、马尾荷包等为代表的民间传统工艺多姿多彩,以传统节日、节气农事、民俗祭祀为代表的陇东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游客在崆峒区游览(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些留存在平凉大地上的文化记忆和文化遗产资源,色彩斑斓,光彩夺目——这正是华夏文明起源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典型标志,成为打开尘封已久的古老华夏文明殿堂的一串金钥匙。

历史折射的是一方区域的人文精神。兼容并蓄的平凉文化,催生了平凉人包容、和谐的心态;经世致用的文化品性,塑造了平凉人的务实性格;生存压力和发奋自强的精神传统,造就了平凉人的进取意识和敏惠品性。

无论是物化的物质遗存,还是“包容、和谐、务实、进取”的人文精神传统,都沉淀为一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一脉传承的文化基因,依然流淌在平凉人的血脉中,这都成为平凉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何让更多人以更多维的视角看到并享受文化镜像里的“宝藏平凉”?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

近年来,平凉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这背后是平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取得的非凡成绩。

崆峒武术表演(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全市实施崆峒山古建筑群修缮等文保项目54个,持续加强文物环境整治和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6处,一般文物点1849处,馆藏文物47584件,编辑出版了《平凉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出版物,进一步推动了文物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利用;持续推进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全市博物馆实现数据共享,依托博物馆和纪念馆建成旅游点1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平安平凉”建设示范点1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3个,为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重保护更注重活态传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建成平凉市非遗展馆、非遗一条街以及非遗项目保护基地、传习所28个,申报认定华亭曲子戏、泾川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3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崆峒派武术等44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弦子腔等174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78人,基本构建了“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的保护传承体系。

讲好平凉故事,传播好平凉声音,让传统文化瑰宝闪光发亮,为文化名市建设厚植了根基,增添了底蕴。

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人人

初夏,在平凉活力公园刚健完身的退休教师李蕾,穿过绿地广场,直奔柳湖公园附近的市图书馆翻看自己喜欢的图书。“现在日子很丰富,再也不愁退休了没地方可去。”李蕾感慨。

“出门即见文化设施,推窗即有文化气息。”如今天的平凉,居民从辖区的任何位置出发,步行10分钟或一公里范围内,必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曾几何时,体育设施短缺、文化生活贫乏,相当多的市民闲暇时无处可去。人们渴望文化知识,增长眼界;人们期盼文化娱乐,丰富生活。如今,唾手可得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在平凉市遍地开花。

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抓文化,就是抓民生。平凉以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新建了一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把公共文化服务“种”到了百姓的家门口。如今,像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这样的“打卡地”已是遍地开花。平凉市文化馆、平凉市博物馆、灵台县文化馆、华亭市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各县(市、区)的博物馆接力开启直播等活动,让文物触“手”可及。随着5G、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行业广泛应用,“云看展”、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文旅新业态加速崛起,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村文化生活同样不输城区。闲暇时,村民们可以到村部跳跳广场舞,或去“农家书屋”看看书,或在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健身。

平凉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拨款、项目投资和部门帮建等形式,切实加强了县、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25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5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县级文化馆分馆107个,县级图书馆分馆123个,1550农家书屋、57个乡村记忆博物馆、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16个,实现了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

植根沃土,文化的鲜花,绽放在百姓心中。

文艺演出活动现场(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平凉继承发扬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并创新思路,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以创建促进活动,以品牌持续发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平凉画家画平凉、“泾水欢歌”百姓大舞台、泾水梨园、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品牌,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引导和组织各类文化演艺、非遗人才、文艺院团、文化协会、文艺培训机构和社会群众,举办千场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连续多年举办广场舞展演、大合唱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多方提升群众参与度。

各具特色的文化地标,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让每个个体都平等享受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自古钟灵毓秀地,又遇文化活水来。“与人民同行”中国曲艺家协会“送欢笑”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文艺志愿者走进平凉演出,将让全国网民在激情与欢乐的交织碰撞中,充分感悟平凉的青春活力与历史文化魅力。(柳娜)


来源:央广网

编辑:陈思婧

责编:许玲芳

主编:李彦龙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