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矗立着一项空前绝后的文化丰碑,它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深邃的夜空;这是发生在200多年以前,对中华浩瀚文化典籍的一次最系统的整理,涉及之广泛、规模之宏大、工程之艰巨,在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
接下来,请听系列报道《四库全书•文脉华章》,让我们走近这部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不朽长城的鸿篇巨制——《四库全书》,共同追溯它诞生与变迁的沧桑历程,探寻其背后波澜壮阔的文化脉络。了解《四库全书》与甘肃这个西北内陆省份的不解之缘。今天请听第四集:《岁月磨难》。
1853年,清咸丰三年三月下旬的一天,暮春时节,紫禁城的琉璃瓦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金光,落日的余晖无法掩盖年轻的咸丰皇帝内心的焦虑。因为刚刚传来消息,太平军攻占了江苏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已和朝廷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位年仅二十岁的青年天子,从登基以来肩上的担子就异常沉重。从这年年初开始,太平天国起义的浪潮如汹涌的洪水,一路攻城略地、势不可挡,整个江南大地烽火连天。而伴随着大清帝国的动荡,七阁《四库全书》未来的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时局,蕴含着凶险和不测。
太平天国前后存世14年,盘据了长江下游的大片富庶地区。在这期间,太平军攻掠城池600余座。所到之处,孔庙、岳王庙、关帝庙、佛寺大都遭到破坏,大量官府和私人的藏书楼以及书院更在焚毁之列。其中,江南三阁《四库全书》的结局尤为令人痛惜。
第一个被毁的是镇江的文宗阁。1853年3月20日,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决定派兵攻打镇江。镇江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占领镇江可以切断清廷江南财赋的北上之路,对清政府会造成更大的打击。3月28日,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派遣罗大纲、吴如孝率军攻打镇江。
3月31日,罗大纲、吴如孝率军抵达镇江城下,城内文武百官望风而逃,罗大纲率军轻松进城。在这个过程中,一支太平军击溃了清军的焦山水师,并在鲇(nián)鱼套码头登陆,一把大火焚毁了著名的镇江金山寺,文宗阁也未能幸免,三万多册《四库全书》在滚滚浓烟中化为灰烬。
镇江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彭义:“由于战争导致了火灾,导致金山上的所有建筑物,文宗阁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包括金山上乾隆的行宫,每次南巡在金山上建有行宫,都导致了焚毁。金山寺的和尚曾经打算将把自己寺里的经藏给移出去,也曾经考虑过把文宗阁的图书也移出去,但是有个问题就是说,存在管理的问题。行宫也好文宗阁也好,这个归专门的衙门,两淮盐运使管理。不要说和尚不能管了,你就是江苏巡抚、镇江知府、丹徒知县这个都无权过问。两淮盐运使又在扬州,所以这个来不及也好、还是其他(原因)也好,最终就被焚毁了。”
扬州与镇江仅仅一江之隔,镇江的失守对扬州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使扬州百姓陷入一片惊慌之中,就在同一年,太平军渡过长江,轻松攻占扬州。据《咸同广陵史稿》记载,当时太平军在扬州城里烧杀劫掠数日,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藏书楼自然不会被太平军放过,在熊熊烈火中,这座三层藏书楼化为了断壁残垣,阁中所藏的《四库全书》连同一起收藏的《古今图书集成》随之灰飞烟灭。
文宗阁和文汇阁被焚,距建成仅仅过去了75年。
1862年,6岁的爱新觉罗•载淳即位,清朝进入了短暂的“同治”时代,经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帝国内忧外患叠加。这一年年初,太平天国军队攻入杭州,杭州城立刻陷入了混乱之中,最终成为太平军祸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庚辛泣杭录》记载,太平军在杭州城内大肆烧杀,短短六日,杭州城有近14万人被屠戮,无数建筑化为焦土,此时,位于西湖孤山的文澜阁已经没有人顾得上关心了。《四库全书》的命运似乎注定要和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一样,难逃兵燹之灾了。
然而,历史的脚步总在沧桑沉重中却又伴随着柳暗花明。在杭州出城逃难的百姓中,江南八千卷藏书楼的掌门人丁申、丁丙两兄弟也在其中。
随着逃难的人群,丁氏兄弟流落到了杭州城西的留下镇。不久,在留下镇的一个小食摊前,丁氏兄弟出于职业习惯,感觉被卖家用来包裹食物的纸张有点与众不同,虽然是不经意的一看,却令丁氏兄弟大吃一惊,他们迅速认出这不是普通的纸张,而是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书页!
虽然文澜阁《四库全书》躲过了被焚之一炬的命运,但面对如此状况,令作为读书人和藏书家的丁氏兄弟同样心痛不已。随即,两人展开了一场收集、整理失散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艰难历程。
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 张群: “丁氏兄弟实际上这么多年,十来年时间,对收集回来是书一直做整理的。我们可以想象,在当年阁倒了的情况下,书是散出来的,还有他到集市上收集的,那个书肯定是很凌乱。在十多年时间里,实际上也是在整理的,就是有些没有封面了,有些成半册了。因为从我们现在看到的,就可以想象的到,我们从书上能看到污渍,就是人的脚印踩过的污渍,还有稻米在上面。这么一部大书,他收集了四分之一还不到一点,他也不遗余力的在收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残卷。”
据丁氏后人记载,当时丁氏兄弟在发现文澜阁《四库全书》残卷后,立即组织家人在天黑后潜入西湖边的孤山,在已经坍塌的文澜阁废墟下挖掘寻找,并将剩下的书册肩挑背扛运回杭州西溪的风木庵。从西溪到孤山,有近二十里地,需爬山过河,加之当时太平军到处设点盘查,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如果不是嗜书如命和对《四库全书》价值的充分认识,丁氏兄弟也是不敢冒此大险。经过丁氏兄弟十多年不遗余力的收集,最终收回阁书8689册。
1880年,光绪六年,在浙江巡抚谭钟麟的支持下,丁氏兄弟联合当地士绅开始了一场大规模补抄工作,当时招募了100多人,用统一的仿阁本样式抄写,此次抄书历时7年之久,共补抄书籍合计26380册,让文澜阁《四库全书》基本恢复了原有的规模,后世称为“丁氏补抄”。文澜阁重新建成后,丁氏兄弟将回收和补抄后的《四库全书》全部献给文澜阁。
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 张群: “为什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要纪念丁氏兄弟,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后面的工作的,虽然后面的几个补抄也很重要,但是没有这个源头,何来后面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文澜阁历史上最大的功绩就是丁氏兄弟,要把他放在首位。有了收集回来的8000多册,他才会起念会去补抄,正是他有前面的补抄完成了九十之功,才有后面的几次补抄。”
文澜阁《四库全书》的遗失,是浙江文人、学者长久以来的锥心之痛,可以说,收集和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是浙江文人、学者持续了几十年的执念。1915年,浙江省图书馆馆长钱恂主持在北京设立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馆,以文津阁《四库全书》为底本,并参考藏书家珍藏旧籍,按目抄写校对,因为民国四年为乙卯年,后来称之为“乙卯补抄”。1923年,浙江教育厅长张宗祥再次发起补抄文澜阁缺书缺卷,历时两年,补抄缺书缺卷二百一十种,校正订抄二百十三种,这次补抄被称为“癸亥补抄”。至此,文澜阁《四库全书》基本趋于完整。
与此同时,镇江和扬州也从来没有忘记被毁的《四库全书》。
镇江是江南文化重镇,这场灾难,无疑给镇江带来了难以抚平的伤痛。这种文化伤痛,在镇江人的心中久久难以消散,文宗阁的复建呼声从未断绝,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再到解放后的新中国,历代文人和有识之士都在为复建文宗阁而努力。
终于在2010年,镇江文宗阁开始复建,历时一年建成。今天,这座历史悠久的皇家藏书楼,已是焕然一新,重新屹立在金山寺内,书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四周白墙黑瓦,颇具江南古建筑风格。阁前,一方碧绿的池塘犹如镜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如一幅的水墨画,让人心旷神怡。
镇江市金山风景区工作人员 冯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宗阁,同样也是一比一复制,也是上下六开间,我们从外围来看是两层的建筑,其实他是明二暗三,中间还有一个夹层。在外面可以看到,上方‘文宗阁’下方‘江山永秀’,都是出自于乾隆皇帝之手,但是原迹原来的匾额都被烧毁了,包括原来的书籍全部被烧毁。2011年重新修建成功之后,现在的三楼是一个学术研讨会的会场,二楼是一个夹层,所存放的就是四库全书的影印本。一楼是仿清家具的摆设,其实就是向我们展示当时的文人们借了书之后在这里抄录或者阅读时的场景。”
2022年初,扬州市正式启动文汇阁复建工程,同年年底竣工。2023年,文汇阁《四库全书》面向公众开放。复建后的文汇阁已经成为扬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展示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活力。同时,复建的文汇阁也是扬州市的重要的教育基地,向公众展示古代藏书文化、历史文献知识等。
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江文旅投资发展集团副总经理 崔国富:“正因为扬州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就存在扬州的这个阁没有建了,所以我们才把它复建了。再一个扬州本身在大运河文化带,国家已经在扬州建成了大运河博物馆,所以我们就把它复建了。扬州因河而兴,盐商商家云集,扬州是富甲天下。现在把过去的历史文化再现,展示出来,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在扬州这个地方的生动实践,但是怎么让人民、让年轻人感受到它的文化价值所在呢?文汇阁的重建,这个不仅仅是置一套书,也不是仅仅是个建筑,而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文化价值的存在和它实在的意义。”
南三阁《四库全书》毁于清帝国的内乱,而北四阁《四库全书》同样历尽沧桑,令人唏嘘。
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日渐衰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对外顽固自大,不断被动挨打。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涌入圆明园大肆抢掠,之后一把大火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最终化为一片灰烬。珍藏于此的文源阁《四库全书》也在劫难逃,在火海中化为片片灰烬,又成为了一段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北四阁当中,最为颠沛流离的当属紫禁城文渊阁《四库全书》。1924年底,随着清皇室迁出故宫,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四库全书》也暂归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阁书交由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保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考虑到故宫文物的安全,南京国民政府做出了文物南迁的决定。文渊阁《四库全书》和大批故宫文物一起,先是抵达上海,三年后从上海搬到南京,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又从南京运往四川,抗战胜利后辗转至重庆,之后从重庆运回南京。1948年10月,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文渊阁《四库全书》在南京下关码头被搬上军舰,在汽笛声中缓缓离开大陆,最终落脚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行程近万公里,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最终一册未缺,一页未损,连书匣都完好如初,堪称是一个奇迹。之后,文渊阁《四库全书》静静地存放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在这里,它得到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和开发,并出版了最早的《四库全书》影印本。
藏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可以说是幸运的。先是逃过了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洗劫,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义和团在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的过程中八国联军进京,伴随着大火和洗劫,藏于翰林院的《四库全书》底本与残存的《永乐大典》,或化为灰烬,或被劫掠,而远在承德的身处在皇帝行宫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又一次逃过洗劫,安然无恙。
1909年8月,清廷为筹建京师图书馆,将文津阁《四库全书》移交京师图书馆收藏。京师图书馆就是如今的国家图书馆。从那时起,文津阁《四库全书》就一直由国家的最高图书殿堂保存,没有离开过北京。在那里,它迎来了清帝退位,见证了北洋政府和民国时代,度过了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虽然也经历了几次“搬家”,但那都是令人欣喜的乔迁,藏书条件一次比一次好。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9月9日,文津阁《四库全书》搬迁至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稽古厅。今天,在这里,读者可以透过玻璃窗从任何一个角度观赏《四库全书》的书架和书函的原貌,了解我国现存最宏大的古代丛书和它的排架方式。
从七阁《四库全书》问世的200多年间,它们虽遭遇不同,但其命运却紧紧伴随着国家的命运而起伏、历尽波澜。七阁中,文源、文汇、文宗三阁及阁本已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文澜阁本仅存世“半部”,文津阁本安居国家图书馆,文渊阁本偏居台湾。
明天的节目请您继续收听系列报道《四库全书•文脉华章》第五集《文溯赴甘》,详细了解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传奇经历。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记者:刘登为 李艳芬 张林 乔千 胡志军 赵虹 杨丽霞 李杰
编辑:赵怡雯
责编:王学睿
主编:张建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