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从“河”说起】“黄河泥娃”里的浓浓乡愁

+1

-1

点赞

评论0

“这是两个小孩玩跷跷板,小时候的跷跷板很简陋,就拿树根支一下,绳子绑起来,两个孩子就能玩得很高兴。”“小时候我生活在乌达的矿区,见得最多的就是矿工,这是我捏的兄妹俩。”“这是两个小孩骑扫帚,那会儿玩具少,哪怕是个扫帚大家都能玩出花样。”……在“泥趣”乌达黄河文化传播工作室,文艺工作者张勇和记者谈起这些黄河泥娃,有说不尽的话。这些泥塑作品大概是很多70后乌海人的集体记忆:老院子、玩伴儿、简陋的玩具和记忆里的童年。

小泥人里有回忆、有传承。张勇以“我家就在岸上住”和“风起黄河”为主题,累计创作了百余件黄河泥塑作品,打造的黄河泥娃系列精品已成为乌达区本土黄河文化品牌。张勇用黄河泥娃把乡愁和记忆像种子一样播撒在黄河岸畔,播撒在人们的心田,留住了乡愁,积淀了文化。

“小时候没什么玩具,幸好父亲很会做手工,经常带着我捏了泥人去售卖,多少能补贴些家用。”回忆起童年,那些过往让张勇历历在目。正是这样耳濡目染,张勇喜欢上了泥塑作品,艺术的种子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大后,张勇先后做了美术教师、社区工作者,现在来到了乌达区文联,重拾泥塑。

黄河泥娃的创作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资源开发与地貌变化等因素,我市不少地方的黄河红胶沉泥黏度不强、色泽不红,选取足够数量和黏性好的红胶沉泥成为创作团队面临的难题。“这泥的好坏是泥娃能否成功的关键,你看,这样的泥娃就是因为土里碱性物质太多,导致烧制完成后有团碱浮出来,一下就毁了这件作品。”张勇说,“创作还需要合适的环境,其中温度和湿度都很重要。我的‘塑空’技艺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恩民的指导,采用燕子衔泥搭窝的方法,一边塑形,一边塑空。这样做成的泥娃不开裂,重量还轻。”

黄河泥塑没有骨架而且里面是空心的,所以对练泥技艺要求较高。最终,经过多番尝试,黄河泥娃以黄河红胶沉泥为原材料,先从黄河岸边五公里范围内取来沉泥,不添加任何辅助原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沉淀、暴晒和摔打、粉碎、过筛、烧制等10多道工序,才能成为制作泥塑的原料。张勇表示:“为了保证胶泥的纯净和黏度、可塑性,我们团队做了上百次实验,才完美解决。”

说起黄河泥娃,大家夸赞这泥塑作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有生活的痕迹,又有艺术灵感,可泥娃的创作较为复杂,除了需要绘画、美工、雕塑知识,还需要用到几何、力学原理,经过构思设计,作品才能一气呵成。“作品在阴干后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开裂、变形等问题,经过反复对比、酸碱度测算、温度的把控试验,这些问题才解决了。”张勇表示,“就像在这炎热的夏天,在工作室中不能使用风扇、空调,一旦因为这些风力的变化吹干了表面,里面还潮湿的作品就会开裂。”

而且,张勇的作品改变了传统泥塑一旦成型不可改变的特点,重量上较传统泥塑减重约75%,其头部可灵活转动和互换,可让观赏者自由组合不同形态。   烧制过后的泥娃颜色红润、轻巧结实,尺寸十二厘米左右。其线条粗犷、形态各异,人物肢体语言丰富,表情夸张且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惟妙惟肖。千姿百态的泥娃,定格的每个瞬间就像相机抓拍一样,原汁原味贴近生活,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从一块泥巴到精美的泥塑,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近年来,张勇创作的《玩耍归来》《童趣》《小伙伴》等作品,代表我市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去年7月,她的作品《葡萄熟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等作品代表我市参加了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同年,黄河泥塑获评乌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由张勇、桂少鹏创作的黄河泥塑《撸起袖子加油干》系列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以“黄河泥娃”为原型的舞蹈作品《黄河泥娃》成功入选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黄河泥娃已成为地区本土文化的品牌。   “一件成熟的黄河泥娃作品,从开始捏起到烧制完成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产量特别少。”说到黄河泥娃的传承,张勇表示,2023年,泥塑成为乌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使这一项目继续传承,乌达区逐步加强泥塑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工作,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使泥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有许多孩子、成人见过几次后就喜欢得不得了。每到周六日,他们就结伴来到我的公益课堂,现在有不少孩子能做出还不错的泥塑作品了。”张勇说。

 一个个小小的泥塑,为乌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开展泥塑讲座、研习交流等活动,打造乌达“黄河泥娃”文化符号,逐步拓展与沿黄省份的文化交流,服务地区文化工作大局。  


来源:奔腾融媒

编辑:窦维娟

责编:王学睿

主编:毛丽娟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