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鏖战十二小时,他为抢修列车四肢冻伤;三十三载枕戈待旦,故障警报就是冲锋号;事业家庭难两全,爱是常觉亏欠。
当世界惊叹中国铁路的速度时,我们却常常忽略那些为创造中国速度而默默奉献的人们。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列车上的“电气医生”,他叫田伟明,几天前刚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用上万次的技术攻坚,书写了“关键技术必须自己来”的底气。他用布满冻痕的双手,在列车电压的脉搏间守护中国速度。
这里被称为火车的“4S店”,每一列风尘仆仆归来的旅客列车,必须在这里经过精密全面的检修维护,才能“精神饱满”地开启下一段旅程。每天列车入库时间并不固定,田伟明和同事们需要24小时待命。
八分钟精准施策,故障排除如常运转。接下来,就是每天重复十多次的全车检查。旅途中,当我们享受着恒温车厢的舒适、热水冲泡的茶香、手机满格的安心,或许未曾留意过,这些电从哪来?
每一次细微的排查,都是一堂最生动的授课。面对同事们的请教,田伟明从来都是将经验和方法倾囊相授,手把手指导。
保障车辆正常用电,是经不起耽搁、决不能停歇的工作。日夜交替,四季流转,青丝到白发,这一干就是33年。
2015年,田伟明工作室正式成立。这间工作室,也是列车电气设备的“急诊室”。每天都会有遇到“疑难杂症”的电气部件送来维修调试,工作室的同事们必须尽快解决故障,将这些部件送回车上。这位明天就要踏上红毯的准新郎,此刻还在忙着手里的活。在这里,个人的事情永远让位于保障钢铁动脉的正常运行。
同事们说,老田是“移动的图纸”,没有他画不出来的电路图。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赞誉背后,是三十年如一日的沉淀和积累。在网络不发达、资料又难找的技术荒漠期,田伟明软磨硬泡跟着设备厂家的培训员学技术,到处搜罗专业书籍钻研摸索,哪怕是一张说明书他也得吃透了。
小小天地大有作为,从工作室成立到现在的十年间,田伟明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这里,带领团队破解一项又一项“卡脖子”难题,终于将关键设备的技术命脉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33年来,他检修列车三万多列,修复电气部件一万多件。然而,他修得好列车,却顾不上修自家的水龙头。
这是家里唯一的一本老相册,田伟明和儿子的合照还停留在25年前。再过几天,儿子要结婚了,也许在婚礼现场,他们能补上迟到的全家福。
对家,他常觉亏欠。
当复兴号划破晨雾,田伟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把脉”。33年,1万多列列车,千万次检修,这不是简单的数字累加,而是一位工匠用心血和年华丈量出的铁路精度。他将“为民服务”的初心镌刻在每一列飞驰的列车上,他以精湛的工艺奏响钢轨上的铿锵回响。让我们向千千万万个和田伟明一样的劳动者致敬——他们以平凡铸就伟大,用辛勤双手托举起一个更加美好的时代。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 刚
责编:王学睿
主编:张建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视听甘肃客户端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视听甘肃客户端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广电总台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