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今日聚焦 > 正文
《今日聚焦》陇上春来年味浓——团团圆圆年夜饭 幸福一年又一年

+1

-1

收藏

评论0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丝路重镇武威自古为多民族聚集之地,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使武威美食呈现出多元化的基调。这几天的武威, 浓浓的年味就像蒸煮菜肴的独特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贴窗花、挂灯笼、包饺子……新春记忆里,总有些旋律永不过时,总有些味道让人难以忘怀。在武威农村,人们最怀念的年味儿就是看戏。

春节前后是马登岐老人一家最忙碌的时候。92岁的马登岐老人是凉州皮影戏的省级传承人。这些年他和儿子、姑娘和女婿们组建起了家庭戏班子,在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中沙村的农家文化大院里,给乡亲们带来精彩的皮影戏表演。

刻画精细、造型生动、色泽艳丽的皮影道具,马登岐老人做了快70年,他这一辈子就喜欢和皮影打交道。2008年,凉州皮影戏被确定为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因为春节,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比往常更加热闹,马登岐老人外出上大学的孙子也回来了,儿孙绕膝,合家团圆,老人的内心越发欢喜。

为了这顿团圆饭,大家足足忙活了一下午,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家人满满的心意。妈妈包的麻腐饺子让马立坤念念不忘,一口下肚,从嘴暖到心。这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就是家的味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武威凉州,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馍馍,可以说,没有馍馍难过年。过年这几天,武威市凉州区厚道人家主食厨房的工人们更忙了。

麻花、饼子、高庄馍、油果子、烤馒头……小麦粉在工人手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在这琳琅满目的特色馍馍里,外形独特,酷似“中国结”的炉盔子称得上是“明星产品”,牢牢占据年货市场的“C”位。

“炉盔子”,也叫“年馍馍”或“烧馍馍”,外皮金黄酥脆,内里暄软如酥。在散发着浓浓麦香味的“炉盔子”里,总能寻找到武威人记忆中的年味儿。在当地人眼里,过年就要吃发面馍馍,发面,寓意是“发财”,希望全家人能在来年讨个“财源滚滚”的好彩头。

武威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孕育出了独具品味的五谷传奇。祁连雪水润泽下的凉州小麦劲道,口感绝佳。一碗面、一瓢水、一双手,花样繁多的武威馍馍麦香四溢,满满年味儿。

去年年底,民勤县东湖镇下月村的100多户村民搬进了期盼已久的新房子,在新房子里过第一个年,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宰年羊是他们的头等大事。

因为长期在外工作的儿子回家过年了,家里93岁高龄的母亲依然身体康健,下月村的徐创红、张淑兰夫妇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宰了一只肥美的羯羊,精心挑选了羊身上最好的月牙骨肉,做为除夕的“装仓”羊肉。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和父亲一起贴对联、挂灯笼、贴福字,帮母亲拌凉菜、包饺子,整个装仓的过程徐乐一刻也没闲着。家人们欢聚一堂,共享一年来的收获,这就是装仓最大的意义。

一年年春节,一次次相聚,一代代传承,这些属于“家”的味觉记忆一直让人们念念不忘。绽放在武威人舌尖上的酸甜苦辣,早已化作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编辑:朱 彦

责编:黄昕鹏

主编:李亚军

声明:本文版权归甘肃广电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688154!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