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今日聚焦 > 正文
《今日聚焦》——赶集赶出新感觉(二)大集里浓缩的幸福人生

+1

-1

收藏

评论0


赶大集、购年货,迎新年。在中国的乡村,春节期间赶集由来已久,辛苦劳碌了一整年的人们,在这段时间会放下手中的活儿,男女老少齐出动,高高兴兴赶年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梯田王国”平凉庄浪,感受大集里浓缩的众生画卷、具象的人间烟火。

庄浪县卧龙大集,一年四季热闹非凡,尤其到了年关。随着乡村的发展,集市上可供村民们选择的商品花样越来越多,商贩们的进货渠道也是越来越广。

宫灯摊的主人罗根平,是卧龙镇刘罗村的村民。他手里的这些灯笼,是由村上的乡村就业工厂生产制作的。2023年4月,在镇上的扶持下,刘罗村将庄浪县宫灯产业引进村里。就业车间在乡村扎下了根,一盏盏小小的灯笼,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灯。罗根平因为手艺出众,成为了工厂的厂长。

穿钢丝、缝灯面、套灯架、拉金条,一个美观大气、透亮通红的植绒灯笼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成型上市。宫灯就业工厂采取计件制和弹性的工作时间,既可以让村民照看家里,又可以在厂区上班创收,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不仅如此,就业工厂每年还可带动村集体收益分红5万元,同时村集体以固定资产进行入股,每年可实现租金一万五千元。2023年,庄浪县年产宫灯100万只,年产值达1亿元。仅刘罗村宫灯就业工厂一家,6个月的时间里从这里发出去的灯笼就超过了2万件。

随着前来赶集的村民们越来越多,罗根平的小摊迎来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

第一笔生意在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中达成了。红彤彤的灯笼从摊前挪到顾客的手里,不仅意味着团圆,更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平安顺遂、红火日子的祈盼。

火红的灯笼映衬着红火的日子。罗根平也希望这些灯笼能让刘罗村村民们奔向更加光明的前程。

临近中午时分,前来赶集的人们越来越多。买一副对联,购几幅年画,彩色的图案,吉祥的话语,都是人们对新年好日子的期盼,而大集里年的味道,不仅是在灯笼里,还藏在一块块糖瓜之中。

张鹏口中的“只有过年才吃的东西”,就是灶糖,也叫糖瓜。在庄浪,过年制作糖瓜的传统由来已久。周喜余,是周氏糖瓜的第三代传承人,跟随父亲做糖瓜已有三十个年头。制作糖瓜工序复杂,第一步就是把发好的小麦芽掺入提前蒸熟的小米中进行发酵,得到麦芽糖,再将米渣过滤,就能够得到澄清的麦芽糖水。

将麦芽糖倒入锅中,旺火烧开,不停捣搅,熬成糖浆。

这是个既费力又操心的过程。炉火要旺,木铲要尽可能快地搅动,以防糖烧焦变味,稍一走神,整锅糖就可能全部失败。持续1个多时辰后,伴随着水分的蒸发,褐色的糖渐渐黏稠、成形。

出锅后的糖浆需要散热。待到晾到能搭住手,就要快速扯糖。把糖挂在木栓上,依靠臂力,反复折叠抽拉,让糖稀混入空气,形成气腔,再将糖拉成细条,用细绳把一个个糖条截断,伴随着颗颗糖瓜落地的声音,一锅的甜蜜悄然成形。

儿时的童谣渐渐远去,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人们关于糖的记忆逐渐变得丰富,但糖瓜却依然是年里必不可少的美味,它的味道依旧如记忆中那般香甜,萦绕在人们关于年的梦里。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最深的乡情,最浓的乡愁。在庄浪,乡愁也深藏在对暖锅的思念里。

过年了,村民孙收孟在外的孩子们都回了家。 

庄浪暖锅,也叫锅子,起初来源于农村民间各类大型聚会和宴席,主要有“麻、辣、暖、香”等四大特色,由本地牛肉、猪肉、豆腐、细粉条、土豆、萝卜、鲜磨菇、黄花菜等原料组成,配暖锅汤点火开锅后食用,味美醇香。从前的暖锅材质是砂质,如今都升级成了铜锅。锅子的材质在变化,而庄浪人对于暖锅的钟爱却丝毫未变。

吃暖锅铜锅必不可少,暖锅食材比如粉条、花馍在大集上也是很受欢迎。

集市红红火火,年味儿格外浓郁。赶集的人们乘兴而来,自得其乐,各取所需,满载而归。直至下午四点,这场“活色生香”的乡村大集才渐渐有了散的迹象。孙收孟家里的厨房,这时却热闹了起来。

在家常闲话里干活,太阳也渐渐地落了山。

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于桌前,畅聊人生,漫话家常。热气腾腾的铜火锅里,装着红红火火的日子,满满的都是团圆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烟火辞暮,新年轻启,年年团聚。被岁月打磨过的生活,在乡村的大集上沉淀,在新年的夜里开出了花。

聚拢是烟火,摊开来是生活。一场乡村大集,一个大红灯笼,一块甜蜜的糖瓜,一个热气腾腾的暖锅,反映的不仅是村民们朴实幸福的生活,更是中国乡村经济活力的写照,是乡村振兴的缩影。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何思哲

责编:黄昕鹏

主编:毛丽娟

声明:本文版权归甘肃广电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