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今日聚焦 > 正文
《今日聚焦》——进取的小城(八)生态高颜值 发展高质量

+1

-1

收藏

评论0

逐梦路上,绿色总是给人希望。这几年,武威市凉州区以建设生态大区为目标,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抢抓“双碳”机遇,做好绿色文章,动真格留住蓝天白云,下决心换来青山绿水,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的路子。绿色正在成为凉州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武威市广袤的北部沙区,由一片片光伏发电板构成的“蓝色海洋”反射出耀眼光芒,赋予茫茫大漠无限生机和活力。临空俯瞰,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光伏矩阵中的巨幅“马踏飞燕”图形更是蔚为壮观。

武威市北部沙区是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地带,境内太阳能、风能资源充足,是河西电网的重要支点,也是西北清洁能源向中东部地区输送的重要能源通道。这几年,武威市凉州区通过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科技化治沙,将沙海变成了“能源蓝海”、“致富金海”。

陶海云负责光伏厂区的日常生产、设备巡检和运维管理工作,他亲历了设备的优化,也见证了小小的光伏板盘活整片沙海的“奇迹”。

武威50万千瓦光伏治沙产业化示范项目是国家批复的甘肃省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每年可提供绿色电力9亿千瓦时,实现产值3.5亿元,节约标准煤28万吨,有效治沙8万余亩。

向阳光要能源,向沙漠要效益。通过科技助力,大幅提高空间利用率,凉州区探索出了一条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光伏治沙之路,彻底破解了光、农互补产业无法规模化的瓶颈,实现了光伏治沙产业立体化、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在光伏板下种植高蛋白优质牧草四翅滨藜,并嫁接肉苁蓉,延伸产业发展,凉州区走出了产业多层化、生态多样化、效益多元化的路子,构建起光伏发电、生态修复、荒漠治理等多位一体的循环发展新模式,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促进全区经济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

向北部沙区要地、向南部山区要绿,武威市凉州区加快推进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项目,在祁连山浅山区大力开展以山杏、樟子松、云杉、沙棘等为主的碳汇林建设,规划利用8年时间,建成碳汇林7.27万亩。

植树造林“三分造七分管”,要想成林,苗木的抚育管护至关重要。由于碳汇林分布区域广,造林面积大,对后期的管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凉州区组建成立天梯山林场。从成立最初的两人发展到现在的12人,马元金和同事们一起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荒山变绿洲的喜人局面。

凉州境内四大河系水资源均来自于祁连山,南部祁连山区既是凉州区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守护好祁连山,是凉州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保障国家西部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全程进行植树造林技术服务,及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全面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分阶段做好造林抚育管护工作,巩固国土绿化成效,这些林业人在南部山区碳汇林建设中闪光发亮。

浇水、扶正、覆膜、施肥、抹芽,林场职工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做好植树造林各个环节的工作,力争做到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不断提升南部山区绿化水平,努力扩大碳汇林规模。

植树造林季,吃住在林场,挥锹挖坑、扶树填埋……一棵棵树苗生机盎然,以往寂静的山区焕发着绿色的希望。

随着“我在南山有棵树”志愿植树活动的开展,广大志愿者踊跃参与到“绿色行动”中来,开展应绿、植绿、尽绿、护绿行动。千千万万个“植绿人”汇聚起了植绿护绿的磅礴力量。

截至目前,南部山区已建成碳汇林2.62万亩,而今,推动生态资源变资本、变资金,向生态要效益的信心和决心在每个建设者心中升腾。通过试验示范,陆续试验种植红松、油桃等经济林树种,项目建成后,凉州区森林覆盖率可提升近1个百分点,木材储备量可增加20.45万立方米,年均经济效益可达3亿元以上。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凉州区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植绿、爱绿、守绿”深入人心,植一棵树、造一片林,种一方草、增一抹绿已成为凉州区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巍巍祁连山下,瓜果绿意葱葱,凉州区持续建设优质梨、设施葡萄、西瓜等产业示范园,县域经济上演“动力变革”。眼下,被誉为“西瓜小镇”的凉州区大柳镇一派繁忙景象,瓜农们忙着打理瓜蔓,争取今年的首轮西瓜早上市。走进大柳镇大柳村村民顾武寿家的日光温室,一个个西瓜吊坠在瓜藤上,格外诱人。说起大棚西瓜种植,顾武寿喜不自禁、自信满满。

顾武寿种瓜已经10多个年头了,目前打理着4个西瓜大棚。这几天他正逐个给西瓜做标记,第一批成熟的西瓜5月底就可以上市了。除了村民自己种西瓜,大柳镇还建设集体经济产业园,吸引来了外地打工者。

立足“打造西瓜特色小镇”定位,大柳镇把西瓜种出了“智慧味”。大柳镇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为牵引,以“订单+保单”种植模式为支撑,全面推广智能温控、滴灌、水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智慧产业园,极大调动了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的西瓜一年种4茬,每亩地收入10万元左右,让种植户彻底放了心。

日光温室西瓜皮薄肉厚、口感香甜,深受外地人的青睐。为提高西瓜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当地在良种选育及引进、种苗繁育上狠下功夫,全面推进种植品种升级换代。在大柳镇西瓜育苗大棚里,瓜苗长势正旺。农户徐文芳正忙着对幼苗进行嫁接。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快速流畅,三五秒就能完成一株瓜苗的嫁接。

南瓜根系发达,能降低西瓜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产量、提升品质。依靠这样的嫁接技术,瓜苗一般30天左右就可以成活。目前,大柳镇西瓜育苗基地每年可以提供上千万株瓜苗。通过品种引进、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措施,大柳镇西瓜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体系也不断完善。

占地面积6528亩,日光温室3268座,年产优质西瓜6.8万吨,年产值达2.8亿元,如今的“西瓜小镇”可谓名副其实。西瓜产业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预计今年年底可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0万元以上,村均30万元以上。

青山绿水筑屏障,生态立区惠民生。把生态账算明白、算透彻,这是一段目标清晰、不断接力的绿色航程。针对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区情实际,凉州区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正当其时,不能懈怠。如今,从黄沙漫漫到满目青翠,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绿色美丽新凉州全方位呈现。

厚植“绿”的底色、夯实“绿”的根基、激发“绿”的活力。武威市凉州区持之以恒开展以南部山区林草植被保护、中部绿洲区绿化美化和北部沙区防沙治沙为重点的国土绿化工作,以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全区人民群众成了参与者、监督者、贡献者和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者。生态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实现了“绿色颜值”和“金色产值”双丰收。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思婧

责编:王学睿

主编:王   娟

声明:本文版权归甘肃广电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