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要闻速递 > 正文
探索极地的青年们

+1

-1

点赞

评论0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航行在南半球广阔大海上。随着本航次主要任务顺利完成,船儿一路向北,归期在望。

  5月2日,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海上航行。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4日清晨,考察队员们早早来到甲板集合。随着雄浑国歌在海上奏响,队员们面朝国旗,行注目礼。

“通过举行升旗仪式,我们希望展现青年人在极地事业中的担当,向祖国致敬。”“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说。

中国极地考察40余年来,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拼搏奉献,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不乏许多青年,在各自岗位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5月4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雪龙2”号甲板上举行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当前气象实况:东南风6到7级,天气晴,能见度20公里,涌浪2.5到3.0米。”在甲板上做好记录,随船气象员徐晓武回到室内继续整理数据,准备向驾驶台报告。

海路遥远漫长,天气千变万化,准确可靠的气象预报是航行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航以来,徐晓武每天都会结合观测情况和预报资料做一期天气海况预报单,5月4号已是第190期。

  5月2日,随船气象员徐晓武正在甲板进行气象观测。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驾驶台收到,谢谢。”接完电话,收到船长指示后,“雪龙2”号三副杨凯根据最新天气预报稍微调整了航向。

经过三个极地航次的磨练,杨凯现在开起船来有条不紊。虽然是“00后”,大家却喜欢喊他“凯哥”。极地航程让他快速成长,他也希望能为极地事业添砖加瓦,做出贡献。

  5月2日,“雪龙2”号三副杨凯在驾驶台值班。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航向略微调整,“雪龙2”号实习三副李浩玮起身走到驾驶台中间,把实时经纬度写进航海日记。这是驾驶员的职责之一,航程中的所有情况都要做好记录备查。

刚毕业,李浩玮就上了船。作为最年轻的考察队员,极地之门才刚刚向他打开。驾驶规程、操作技能、人情世故……船上的一切新奇而鲜活。他把这趟首航视作学习之旅,对未来的极地航次充满期待。

  5月2日,“雪龙2”号实习三副李浩玮在驾驶台值班。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从驾驶台下到机舱,实习三管轮武杨力正在制淡间里维护海水淡化的设备。和李浩玮一样,这也是他第一趟极地之旅。定点值班,维护设备,检修器械……海上航行的日日夜夜里,他认真负责对待自己的工作。

离家千万里,家人的牵挂与支持点亮了武杨力的生活。瑰丽壮阔的极地航程刚刚开始,他希望用优异的工作表现回馈爸妈,请他们放心。

  5月2日,“雪龙2”号实习三管轮武杨力在机舱的制淡间里维护设备。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走出制淡间,系统工程师王斌正在甲板检修设备。维护船舶动力、电气等相关设备稳定运转是他的职责。已是返程,他却依旧绷着心里的弦。“只要船还开着,就不能放松,必须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走南极,闯北极,这名年轻的“95后”已经历过6个极地航次。趁年轻,他还想再多跑跑,继续探索极地,开阔人生。

  5月2日,“雪龙2”号系统工程师王斌(右)和系统管理员杨立伟在甲板检修设备。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从甲板上到机库,考察队员于竞雄正在对直升机进行例行安全巡视。海上有时风浪较大,把飞机固定绑扎好才能避免磕碰受损。

  5月2日,考察队员于竞雄在对直升机进行例行安全巡视。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作为机长,安全起降是于竞雄执飞时最大的心愿。“极地考察很不容易,我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安全可靠的飞行保障。”

  “雪龙2”号直升机机组在起飞前进行安全确认。新华社发(武佳星 摄)

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科考船有时不可避免需要在夜间作业。调好作息,养足精神,做好熬夜打“持久战”准备,是每个青年极地工作者的必修课。

  “雪龙2”号在暗夜中航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梁洲瑞 摄)
  夜间,考察队员在甲板进行大洋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梁洲瑞 摄)
  凌晨,考察队员朱洁在“雪龙2”号船载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

完成这次南极考察后,新的北极科考航次马上又要开始了。青年队员们摩拳擦掌,认真准备,对深远的未来充满期待。

青春风采,就这样在极地事业中绚丽绽放。


来源:新华社

编辑:马研华

责编:黄昕鹏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