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明开始以兆瓦为计量单位奔腾,人们终将发现:这是一个由能源驱动的世界。
暮色降临,城市开始显露出最真实的生命图谱:
霓虹在楼宇间闪烁流淌,工厂里生产线连轴运转,写字楼群吞吐出海量信息……
在这些跳跃的瞬间背后,一个事实愈发清晰:电是一座城市维持呼吸、生长、代谢所必需的能源。
在中国西北的广袤土地上,河西走廊的烈风与骄阳见证过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
如今,它们正被赋予新的使命——驱动一场绿色能源革命。
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瓜州县,其独特的“狭管效应”,赋予了它“世界风库”的称号。
在无垠戈壁上百米高的白色风机擎天而立,叶片随风舞动,将呼啸的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电。
2009年8月8日,按照国家“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总体构想,我国首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市开工建设。
历经10余年,2021年6月24日终于建成以玉门、瓜州、肃北为核心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开发规划区。
这是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也是甘肃“驭风而行”的缩影。
基地所在地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如今也成为了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摇篮。
甘肃的风,是自然的馈赠。
当测风塔攀升至高空,甘肃大地便显露出它深藏的风电基因——5.6亿千瓦可开发风能资源在气流中奔涌。
这里没有台风的暴烈撕扯,只有西风带永不停歇编织的纯净风场。
百米风机化身追风者,每年捕获超过6000小时的有效风速,将沙漠戈壁变成零碳时代的能量中心。
2024年秋天,河西走廊迎来了一场静默的能源结构转型:一直占据甘肃电网第一大电源的火电,宣告让位了。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8日,甘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3015万千瓦,风电在全省电力装机占比达32%,超过火电,一跃成为甘肃最大电源。
风机阵列旋转的轨迹,正在重绘甘肃能源地理的等高线。
当风电产业在河西走廊完成裂变式生长,甘肃也从“追风者”变为“造风者”。
从河西走廊到陇东高原,风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多基地联动”的格局,甘肃也正在一步一步成长为绿电装备的超级工场。
如果说风电是戈壁的狂想曲,光伏则是大地的静默诗。
两千年前,河西走廊的驼队驮着丝绸与瓷器丈量欧亚。
两千年后,这片土地以另一种方式重塑能源版图——光伏板列阵戈壁,将每寸日光锻造成零碳时代的硬通货。
甘肃,这个曾被贴上“干旱”“贫瘠”标签的西北省份,如今在绿色发展的浪潮下,逐渐从传统老工业基地蜕变为新能源中枢。
当镜头扫过甘肃大地,会捕捉到令人震撼的地理奇观:
酒泉金塔县的沙漠中,万亩光伏阵列覆盖沙丘,张掖临泽县的戈壁滩,正被一片片“蓝海”取代,呈现出蓬勃生机……
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甘肃光伏产业的现实图景。
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开阔,年日照时数超过2500小时的优势,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渥条件。
甘肃的光伏产业,不仅止于发电。
在毗邻腾格里沙漠的武威市,我们看到了光伏与治沙的完美结合。
其“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更是让沙漠变绿洲从纸上愿景,跃然成大地诗行。
截至目前,武威已规划建设占地50万亩,总装机容量达1500万千瓦的光伏治沙产业园,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光伏治沙产业园区。
此外,光伏板也与农业、畜牧业实现了有机结合。
在张掖甘州区明永镇下崖村,光伏板下建设了养殖圈舍,为牛羊提供遮阳挡雨场所的同时,光伏板产生的电能也为养殖场的运营提供了电力支持。
同时,近年来甘肃也在不断探索光热发电的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首航高科的100MW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作为国内首个百兆瓦级光热电站,通过熔盐储能系统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弥补了光伏发电的间歇性短板。
河西走廊的风与光,正以电能的形式跨越山河,连接历史与现代,书写着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篇章。
0.003秒内点亮齐鲁大地的万家灯火,0.008秒间驱动湘江之畔的智造脉搏……一条条横跨上千公里的“绿电动脉”不断更新着甘肃能源传输的时空维度。
陇电,正在用速度不断丈量着中国能源版图。
绿电穿云,截至目前甘肃电力已送达全国26个省市。
2024年8月21日10时,甘肃绿电正式送入北京,这也是西北地区绿色电力首次进入北京;
截至2025年5月6日零时,祁韶直流工程累计向湖南输送电量突破200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达40%,相当于节约标煤8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604万吨;
2025年5月8日新投运的“陇电入鲁”工程,其每分钟输送6.8万度电,可满足一个四口之家约19年的用电量;
“陇电入浙”工程已于2024年7月开工,预计2027年建成;
“陇电入川”工程已进入申请核准阶段,建成后外送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至6400万千瓦;
……
从驭风追光到绿电赋能,甘肃的新能源版图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场地理空间的重新定义。
而在国际市场上,甘肃“风光”产品同样崭露头角。
2024年甘肃新能源产品出口额达47599万元(人民币),销往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持续深耕着中亚市场。
位于高台县的中船风电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风电叶片、塔筒生产基地一派火热的生产场景。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殷旭/摄
乘风而上,向光而行。
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土地,凭借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和与时代共进的创新魄力,擘画着新能源发展的甘肃实践。
2024年,甘肃新能源总装机突破6400万千瓦、占比达64%,位列全国第二。
其中“十四五”以来新增装机4067万千瓦,相当于新建了1.8个“三峡水电站”。
目前,甘肃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兰州、嘉峪关等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白银、定西、庆阳等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新能源的澎湃动力,要如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甘肃已经给出了答案:让绿电“就地崛起”,赋能未来。
这片土地,曾经是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如今正成为绿色未来的动力源。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光义
责编:黄昕鹏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