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要闻速递 > 正文
【甘快说·丝路话语】精耕细作“五篇大文章”,激活陇原发展千重浪

+1

-1

点赞

评论0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省委金融办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旨在推动全省金融机构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赛道上,金融恰似撬动发展的“杠杆”,为区域经济腾飞注入核心动能。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既坐拥“一带一路”黄金通道的区位优势,也面临产业结构偏重、生态约束趋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现实挑战。党的二十大明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此时《实施意见》的出台,正是甘肃以金融创新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落子。

绿色发展,是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实施意见》将绿色金融列为重要任务之一,精准对接了“美丽甘肃”的建设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甘肃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216.38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是2020年末的3.2倍。金融“输血”正转化为生态“造血”,为甘肃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祁连山下的风电项目、陇东能源基地的煤电节能减排项目,都是金融资本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生动例证。这些实践不仅守护了陇原大地的碧水蓝天,更为绿色产业开辟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普惠金融,则是甘肃经济发展的“神经末梢”。小微企业和乡村产业作为甘肃经济的基石,其活力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的成色。然而,长期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难题。《实施意见》推出的“陇原普惠贷”产品体系,以及“贷动陇原惠企利民”专项行动,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甘肃银行的“小微e贷”、定西金融机构的“种植贷+加工贷+消费贷”全链条产品,都是普惠金融在甘肃的生动实践。这些“接地气”的金融创新,如同毛细血管般将资金输送到经济最基层,让普惠金融真正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金钥匙”。

科技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则是甘肃金融创新的“新篇章”。在科技金融方面,甘肃正依托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生态资产证券化”等前沿模式,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在养老金融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甘肃正加快发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社区REITs等适老金融产品,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有保障。在数字金融方面,甘肃正借助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减负松绑”。

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破题,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同向发力。甘肃建立的“3+N”银企对接模式,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市场主体;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切实为企业“减负松绑”;金川集团等龙头企业则通过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融资新格局。这种协同效应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2024年全省第二产业贷款增长12.6%,制造业贷款增速达17.2%,为“强工业”行动提供了坚实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甘肃的金融创新仍需在深化改革中持续突破。既要依托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平台,探索更多前沿模式;也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机遇,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等业务发展;更要聚焦人口老龄化等趋势,加快发展适老金融产品等。金融如水,贵在精准滴灌;发展如舟,赖于活水赋能。相信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甘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来源:每日甘肃网

编辑:周俐利

责编:许玲芳

主编:张建兵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931-8688154

相关推荐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甘肃新闻